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将学生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言
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中科学教育的起点,对实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主旨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小学科学并不是传统文化课主科,在许多省市中并不作为小升初考试的考核科目,导致小学科学教育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以人才培养与义务教育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效果和效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生活化教学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具有推动作用。采用生活化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并增强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意识。在小学科学中推行生活化教学策略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在理解科学知识过程中出现的认知障碍。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快速地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学习科学知识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降低学习难度,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引导科学回归生活。事实上,教材中涉及的诸多知识都源自生活,而采用生活化教学法,能有效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第三,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效融合,这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层面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促使学生内化知识。通过不断学习和深入思考,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将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生活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2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课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内的植物园,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和规律。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2.2结合日常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物理的浮力原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船模型,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和形状的船在水中的浮沉情况,从而理解浮力的原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3利用家庭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家中开展科学小实验或观察活动,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在学习天气变化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并尝试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通过这样的家庭作业,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增进与家人的互动,培养家庭责任感。
2.4设计生活化作业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借助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还要利用课后作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只有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科学知识,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业设计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巩固学生知识基础,延伸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对作业设计环节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也很少将作业任务与现实生活元素相结合,通常只是利用单一的书面作业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削弱了学生的作业完成热情,难以发挥作业设计的育人作用。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应积极设计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化问题,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学习和巩固科学知识,丰富作业形式。例如,在教学“动物大家族”时,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生活化特色的科学作业,综合考虑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以提高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师可以融合跨学科教学理念,将语文学科内容融入其中,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并以“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从而对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细致的描写,并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有趣的生活化作业形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又能够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的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创设情境、结合日常生活开展实践活动、利用家庭资源拓展学习空间以及设计生活化作业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活化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使科学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课程的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木林.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实践[J].亚太教育,2022(01):43-45.
[2]江志东.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教育界,2020(47):43-44.
[3]汤蓓蓓.开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走生活化教学之路[J].教育界,2024(03):62-64.
[4]李牡华.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1):137-139.
[5]周侠斐.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湖北教育,2022(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