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化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摘要:随着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并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成为教师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思政;数字化
中国分类号:G642;P208-4;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1]。《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是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必修课,是教师必备的素养要求,是培养未来教师师德建设和树立依法执教的核心课程,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其作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承载着培养未来教师师德师风、提升法治素养的重要使命的课程,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善于利用数字化技术辅助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支持变得十分重要。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赵晓晓[2]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构建“课程思政+师德养成教育”新模式。吴瀚[3]、李明慧[4]、张晓月[5]、周雅娟[6]、杨斌[7]、郑艳芳[8]从传统课程思政设计出发,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路径。熊敏[9]、易强文[10]对幼儿和学前阶段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进行探索和实践。以上学者对《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但对数字化时代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较少,对人工智能背景的关注和AI技术应用等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及融合更为鲜见。因此,本文将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背景,构建融入数字化技术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期为高师院校创新教师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以宁夏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面向所有师范生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知识与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职业理想。系统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熟悉教育法律法规相关条款,形成依法执教的意识,获得运用法律法规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立德树人和高校课程思政的要求,该课程的思政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充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其次数字技术对于课程思政的辅助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元素设计与数字技术应用结合较少,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发挥薄弱。因此,探索数字化背景下该课程的思政教学新模式,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关键。
我校制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方案并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工作,课程组积极学习数字化技术,本课程借助数字化平台创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将数字化技术充分融入该课程教学中,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突出课程的高阶性。
二、数字化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
数字化技术赋能教育是大势所趋,将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实现教学资源整合和优化。通过数字化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到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视频、案例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等。这些资源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实现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学效果提升。数字化技术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互动式、体验式学习的可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感受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场景,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线上授课、答疑和讨论,同时结合线下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教育政策调研等,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推动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深化。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抽象的课程思政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案例和场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熏陶。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数字化平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和反馈,共同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数字化技术也可以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教育技术和平台,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服务,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推动数字化时代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数字化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创建课程空间。依托学校的“宁师智雁”智慧教学平台开设《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空间,上传相关教学资料,如授课视频、PPT、推荐图书、期刊等。利用平台的数据观测点动态采集教学过程数据,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分析和改进。其次实施智慧教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前教师利用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预习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课中利用平台的智能问答功能,实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通过平台的分组、选人、抢答等功能,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布话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课后教师可以发布作业和测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查看课程回放,随时复习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二)融入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模式
1.更新课程内容
结合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对《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优化。重点引入教师职业道德在数字化环境下的新要求、教育政策法规对数字化教学的指导等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符合时代需求。引入更多与数字化教学相关的案例和理论,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生动有趣,从而提升课程的现代化水平和吸引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使他们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1)引入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师职业道德新要求
比如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在线教育、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需具备更强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隐私保护能力。课程内容应增加相关章节,介绍如何保护学生个人信息、防范网络诈骗等内容。如数字素养与伦理,强调教师在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时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如尊重知识产权、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等。
(2)增加教育政策法规对数字化教学的指导
介绍关于在线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在线教育平台的监管、在线课程的质量标准等。讲解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版权保护问题,引导学生尊重原创、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2.创新教学方式
探索数字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数字化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正确的思想观念。
(1)案例分析
选取数字化教育领域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职业道德问题和政策法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如智慧教育云平台以其全面性、高效性和互动性成为了典型代表。该平台集成了在线教学、资源共享、学习分析、家校互动等功能于一体,有效推动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在智慧教育云平台上,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平台操作,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并保护学生隐私和数据安全。这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意识,尊重学生权利,不泄露学生信息,确保教学过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智慧教育云平台虽然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资源,但也存在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风险。例如,部分学生可能因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无法充分使用平台资源。因此,教师在使用平台时应坚持公平教学原则,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为保护学生隐私和数据安全,教师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确保教育数据的合法、合规使用。也可以结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这些政策为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
(2)场景体验教学
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开发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在线模拟法庭、职业道德情景剧等,提升教学效果。开发虚拟法庭系统,模拟真实的教育法律诉讼过程。学生可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参与案件审理,学习教育政策法规的具体应用。选取典型的教育法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虚拟法庭进行模拟审判,加深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记忆。利用VR技术构建教师职业道德情景剧,如课堂管理、师生关系处理、学术诚信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并应对职业道德挑战。根据学生的选择和行动,系统即时给出道德评价和法律后果,帮助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法律约束。还可以利用AR技术模拟职业道德相关场景,如校园欺凌、学术不端等。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在现实环境中看到虚拟的职业道德事件,并学习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系统根据学生的行为和选择给出即时的道德指导和法律建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四、结论
本文对当前《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介绍,然后对数字化赋能课程的价值进行分析,最后构建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和融入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模式,并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进行了具体论述。通过该研究以期为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2]赵晓晓,刘时勇.课程思政: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逻辑范式与优化路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4):83-89.
[3]吴瀚,王桂萍.立德树人视角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为例[J].新疆开放大学学报,2022,26(01):15-18.
[4]李明慧.立德树人视域下“当代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究[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第七届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海南开放大学;,2023:2.DOI:10.26914/c.cnkihy.2023.025921.
[5]张晓月.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探索与实施路径[J].教育观察,2023,12(03):80-82.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3.03.013.
[6]周雅娟,裴嵘军,侯莉芳.“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的课程思政设计[J].大学,2022,(32):184-187.
[7]杨斌.凝心铸师魂,立德育新人——《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元素分析与运用[J].求学,2020,(24):39-40.
[8]郑艳芳.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课程建设[J].文教资料,2020,(36):134-136.
[9]熊敏,张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3,12(33):81-84.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3.33.017.
[10]易强文,莫群,倪晓,等.“立德树人”视域下“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24):104-106.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8.048.
基金项目:宁夏师范学院本科教学项目资助“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NJYKCSZ2307)
作者简介:杨晶伟(1992-),女,甘肃靖远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地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