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美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索
——以重庆市忠县竹山村乡村美育行动为例
摘要:随着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地方价值的重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育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主要以重庆市忠县磨子乡竹山村美育行动为例,分析了乡村面临的现实困境、美育对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现以及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并提出通过日常美化、课程定制、平台建设和组织优化等策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美育;现代化;社会凝聚力
乡村振兴关乎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目标的前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旨在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美育作为一种灵活的教育形式,对于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重庆市忠县磨子乡竹山村美育行动为例,通过探讨乡村面临的现实困境、美育在竹山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体现以及实现路径,尝试呈现美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能性,体现出美育在塑造精神文化、社会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性。
一、乡村面临的现实困境
竹山村位于重庆市忠县磨子乡,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村落,它缺乏显著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一个不具备特色样本条件的关键样本。竹山村的现状反映了众多中国乡村面临的共同挑战——看得见脚下的泥土,却好像看不见远方的未来。如何实现这样一个“平凡”乡村的振兴,是摆在乡村发展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而在众多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显示,在推动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关键还在于激发乡村内部的活力和自主性。乡村的持续发展还得看其自我更新的能力,这就要求发展策略不仅要符合村民的实际需求,还要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其共同书写竹山村的未来。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面对村民地方认同感弱化和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等挑战时。通过文化活动和教育,有利于培养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乡村发展的责任感和创造力,增强乡村凝聚力和活力。
二、美育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体现
正如上文提到,当下竹山村正经历着现代化的冲击,这些冲击导致竹山村逐渐出现文化断裂,使得许多村民难以再适应他们世代相传的乡土生活方式。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曾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世界上除“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外还存在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这也可以理解为“审美”[1]。在他看来,工业化、机械化的社会为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得人和社会的关系发生变化,人性的完整性被分裂。而审美有利于让人们恢复天性并实现完整统一的状态,缓解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所经历的心理创伤。由此看来,美育有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适应现代化带来的变化,恢复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在中国古代语境中“礼”与“乐”是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社会文化和个人品德。乡村作为目前中国传统文化保存相对较好的场所,要想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新生,或许我们能够沿用古人的智慧,通过美育的手段辅助乡村的“新礼”的建立,构建一个与现代乡村生活相协调的精神文化体系。
三、美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1、日常美化:提升乡村生活的审美体验
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在于村民,他们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提升村民的个人审美素养,鼓励他们以审美的视角对待日常生活,是乡村美育的重要任务。在以往的教学中,美育的课堂一般会设置在学校当中,然而现在面对乡村发展中对全年龄段、场域广等的需求,仅仅靠学校体系进行支撑显然难以满足。对此,我们需要打破对于传统的美育空间和手段的限制,将美育从校园延伸至家庭和乡村现场,使其真正地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实现持续、深入、有效的文化影响。比如在竹山村美育行动中,教师团队通过定点改造,美化环境,改善公共设施,提升了竹山村的整体形象,让村民在日常潜移默化中培育美的感知和欣赏,有利于塑造其乡村的精神文化体系。
2、课程定制:开发地域特色的美育内容
区别城市单一的美育课程标准,乡村美育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等制定相应的课程[2]。在竹山村的实践中,教师团队针对当地“留守儿童”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方案,比如通过收集每位儿童在乡村中听到的有意思的声音,并和每位儿童一起对收集的声音进行重新编辑,使之成为“乡村之歌”,并对“乡村之歌”进行了可视化的转化,以此呈现出每位儿童“听到”的竹山村面貌。同时,教师团队还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竹子和禾秆草等,与村民合作制作艺术生活用品。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让村民参与到美育中,也让他们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价值。通过这样的课程开发,教师团队充分考虑了参与者的个性和乡村的优势资源,有效地激发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探索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竹山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提供了区别于常规城市美育范式的方案,同时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平台完善:建立美育资源的乡村通道
美育想要更好地在乡村得到有效推广和实施,这需要建立相关的机制进行保障,乡村建设者们需要注重乡村美育场域的打造,丰富美育进入乡村的渠道。对此,竹山村通过建立乡村美术馆等方式,完善了乡村美育相应的配套机制。另外,乡村美育也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视野,政府、高校、民间第三方组织和乡村基层组织等多样化的团队参与有利于乡村美育体系的完善。在这一方面,竹山村已经在多方合作下当地建立起了高校师生参与社会美育服务的路径,并成为了党建美育活动的示范基地,使得竹山村能够更好地获得美育资源,也为竹山村的文化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组织优化:促进村民主体的共商共建共享共治
培养乡村主体意识是乡村美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这对其组织模式提出了要求。在竹山村的美育行动中,采取了一种参与式的组织模式,积极推动村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治,村民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参与者和决策者。
结语
美育对于乡村文化振兴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浸润村民的心灵,促进村民情感启蒙,提高村民审美意识,并对乡村现代化冲突的调和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利于重塑与现代乡村生活相适应的精神文化体系。本文以竹山村美育行动为例,思考了乡村美育工作者应该如何立足于乡村主体,通过日常美化、课程定制、平台完善以及组织优化等路径去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参考文献:
[1]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朱春艳,赖诗奇.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新时代农村美育路径探析[J].美育学刊,2020,11(01):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