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中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深度落地路径探寻
摘要:本文以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精神为指引,紧扣高中阶段教育实际,深入剖析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关键意义与落地路径。通过对强化学生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健康体质、树立科学育儿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筑牢校园安全底线六大维度的细致探讨,提出具体且具操作性的实施策略,旨在为高中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一、引言
2024年5月28日,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此次会议明确了“教联体”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中的核心地位,为各地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落地生根确立了精准方向。高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转折期,家校社协同育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探索高中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落地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二、高中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重要性
(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与复杂的身心发展挑战。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持体系,在价值观塑造、心理健康维护、体质增强、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助力,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紧密沟通与深度合作,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够共同聚焦学生的学习成长动态,及时察觉并高效解决各类问题,进而显著提高教育质量。
(三)增强社会责任感
借助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有效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三、高中阶段家校社推进协同育人“教联体”落地生根的具体路径
(一)强化学生价值观教育
1.创新“开门办思政课”模式:制定详细的家长与社会人士邀请计划,明确邀请对象的筛选标准与邀请流程。邀请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家长及社会人士走进课堂,提前与他们沟通分享主题与要点,确保其人生经验和价值观分享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同时,设计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与交流,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优化馆校协同机制:建立学校与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的长期合作关系,制定具体的主题教育活动计划。根据不同学科教学需求和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方案,如历史主题的博物馆研学、科技主题的科技馆探索等。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或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1.坚持预防为主:学校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制定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涵盖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同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心理测试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加强有效干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详细记录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心理咨询记录等信息。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发现的问题学生进行及时干预。组建由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组成的干预小组,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跟踪学生的心理变化,确保干预效果。
3.加大科普宣传:通过家长学校,邀请专业心理医生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心理健康宣传手册。在社区设置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利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营造全社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学生健康体质
1.加强体育锻炼:学校严格按照体育课程标准,制定详细的体育教学计划。明确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如晨跑、课间操、体育课专项训练等。成立体育兴趣小组,鼓励家长担任志愿者,参与组织体育活动。同时,积极与社会体育机构合作,邀请专业教练到校指导,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和活动。
2.强化近视综合防控:学校将用眼卫生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内容,制定用眼卫生规范,定期开展视力检测。通过家长信、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用眼卫生知识,要求家长监督学生的用眼习惯。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开展爱眼护眼宣传活动,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视力检查和咨询服务。共同营造良好的用眼环境。
3.探索创新有效方式:引入社会体育资源,与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等合作,开展特色体育项目。如邀请武术教练开设武术课程、与游泳俱乐部合作开展游泳培训等。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树立科学育儿观念
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制定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明确不同年级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邀请教育专家、优秀家长代表进行授课,通过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科学的育儿方法和理念。同时,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平台,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2.强化学生关心关爱:家长和社会共同建立学生关爱联盟,制定关爱行动计划。定期组织关爱活动,如为贫困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为留守儿童举办生日会等。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3.密切家校常态沟通: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明确沟通渠道和沟通频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五)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深化读书行动:学校和家庭共同制定读书计划,明确学生的阅读任务和阅读目标。学校设立读书角、图书馆开放日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家庭建立家庭读书时间,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2.提升科学素质:与科技馆、科研机构等社会科普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制定科普活动计划。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科研实验室等,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强化劳动育人:学校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建立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家庭制定家务劳动清单,要求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
(六)守牢校园安全底线
1.抓好校园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建立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加强校园安全设施建设,安装监控设备、消防设施等。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严格执行门禁制度,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2.强化风险处置:制定校园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与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
3.加强综合治理:学校与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共同制定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方案。加强对校园周边交通、治安、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监管,清理整治校园周边的非法经营场所和流动摊贩。共同维护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
四、结论
高中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落地生根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深度协作。通过在强化学生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健康体质、树立科学育儿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筑牢校园安全底线等方面的协同合作,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成长的优质环境。
参考文献:
[1]《论教育》
[2]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