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线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及传承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三线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及传承路径。文章首先剖析了“三线精神”的科学内涵,根据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阐释“三线精神”精神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其内涵和价值为研究基础,结合“三线精神”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提出相关的传承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三线精神;时代价值;传承路径
三线精神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我国在面临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进行的三线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对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出了部署要求。2018年8月中宣部发文,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等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线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价值内核:艰苦创业
艰苦创业体现了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不畏艰险、顽强奋斗的意志品质,是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顽强奋斗、建功立业的精神写照。因为战备和保密的需要, 当时的三线企业需要“依山傍水扎大营”,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是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在当时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虽然建设条件极为艰苦,但建设者们依然凭借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誓不罢休的充沛干劲,开工建设了1000多个大型项目,建成了40多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8000多公里的铁路干线,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代表的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在中西部地区迅速崛起。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创业精神。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核,它激励着人们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退缩,勇往直前。
(二)精神支柱: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西方强国的战争威胁和经济封锁,党中央迅速决策三线建设,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国防工业和战略大后方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这一时期,许多建设者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弃个人的舒适和安逸,毅然决然地投身到艰苦的三线建设中。他们怀着为国争光的崇高使命感,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大我,齐聚荒凉落后的大山深处,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为国家的繁荣富强默默奉献。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三线建设者们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三线精神中最为感人的部分。
(三)坚实保障: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是三线精神的又一重要特征,它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紧密合作、相互支持的精神风貌。三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相关领域和部门众多,需要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和协作。在那个时代,无论是科技人员、技术工人还是解放军官兵,都能够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为三线建设的成功而努力拼搏。1964年至1970年,有500个项目和2万台套设备从一线搬迁到三线,同期从一线迁出的职工将近20万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政府各部门的统筹协调,一线省市的配合支持,各大企业厂矿的支持合作,广大一线职工的积极参与,短暂时间就形成了三线建设的强大合力。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为三线建设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四)活力源泉:勇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自建国以来,我国始终走在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从未停歇。在三线建设初期,许多地方的工业状况甚至还停留在起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批批技术人才舍弃优渥的物质条件,奔赴三线建设工程,用他们的头脑和双手创造出奇迹。建设者们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们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为三线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推动了三线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为后来的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定理想、执着信念的重要范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矢志不渝的信念,是“三线人”心中坚守的“道德律”。对党绝对忠诚,是“三线人”集体书写的政治底色。
在“三线”建设的历史阶段,各类宣传标语如“卯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为毛主席争光,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等遍布各地。面对当时国际的紧张局势,“三线”建设的参与者们秉持着对社会主义的深厚信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和崇高的觉悟,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拥有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他们毅然决然地与苏联的“修正主义”和美国的“帝国主义”展开时间赛跑和坚决斗争,争分夺秒地为祖国战略后方的建设而奋力拼搏。凭借着坚不可摧的意志和炽热的爱国情怀,他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有效地加强了国家的战略安全,实现了预防和遏制战争的目标,还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篇章,同时也为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强大动力。
(二)新时代党员干部艰苦创业、敢于担当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在国家危急时刻,“三线人”挺身而出,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干成了顶天立地的事业,用双手创造了我国工业史上的奇迹,把软“三线”建成了硬“三线”,为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挺起了脊梁。
“三线人”的奋斗历程,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艰苦创业精神的生动教材。在当年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三线人”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建设了我国的三线工业基地。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勇于面对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缺乏现代机械辅助的艰苦条件下,“三线”建设者们深入崇山峻岭、偏远峡谷及广袤荒漠,仅凭人力推动建设进程,他们开山辟路,遇水搭桥,面对的重重困难难以言表。
(三)新时代党员干部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三线人”将奉献精神展现得无遗,他们无畏无私,勇于付出,共同谱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英雄篇章,奏响了中华民族勇于战胜所有艰难险阻的时代最强音。
“三线人”的奉献表现为不讲条件、不怕牺牲。超过四百万的“三线”建设者大军,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远离了熟悉的家人与朋友,长途跋涉数千里,来到了祖国辽阔的大西北与大西南的广袤荒漠、偏远山区,他们以星辰为伴,披月戴星,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于崇山峻岭间开山劈水,于深谷沟壑上筑路架桥,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那宝贵而璀璨的生命,铸就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传奇,践行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铿锵誓言。
三、“三线精神”的传承路径
(一)做好三线研究,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一是结合时代背景准确评价。作为我国历史上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不仅显著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更深远地重塑了我国的经济和工业版图,为西部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极大地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然而,由于部分人对历史背景的认知不足,对三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存在质疑或误解。因此,需将三线建设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以客观、科学、辩证的态度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其历史意义,深刻理解三线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二是强化三线精神学习。需要各省市组织部、宣传部等机构携手,整合高校、各级党校、社科院等研究资源,通过系统的资料整理、深入的学术研讨,形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的学术成果,组建一支以三线精神基础研究为重点、党性原则坚定、文史功底深厚的专业研究团队。三是增强三线精神学习的解释力。通过举办高峰论坛、开展专题调研、促进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在史料搜集与整理、研究视角与方法、理论与思想等层面进行拓展,深入挖掘相关的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
(二)用好三线文化,保护工业遗址遗迹
一是积极推进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加大力度保护和开发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群体和工业遗址,组织专业力量对三线工业遗产建筑进行全面普查,并登记造册,致力于创新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模式。二是整合三线资源,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将中西部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等优势与三线建设的工业遗产文化相结合,以“三线军工文化”为主题,整合三线时期的老厂房、山洞等资源,打造集餐饮、住宿、游览、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三是构建多元化三线建设博物馆体系。在传统博物馆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三线社区博物馆,邀请社区的退休三线老人担任志愿讲解,展示三线建设的文献资料、文艺作品,追忆三线建设的先进人员和典型事例。通过实行社区居民自建自管的模式,让社区博物馆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增强对三线历史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三)讲好三线故事,加强宣传推广力度
一是打造特色文艺精品。通过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内涵,围绕三线建设题材创作多样化的文艺作品,包括影视作品、舞台剧和歌曲等,利用节庆仪式、影视会展、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培育三线文化,推出既体现三线特色又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品牌。二是加大媒介宣传力度。通过推行全媒体联动机制,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简短、生动的方式报道三线历史、先进人物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线、关注三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和理论著作,将网络打造成为宣传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的重要渠道。三是做好社会普及教育。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固定+流动”的宣讲方式,深入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用群众视角和百姓语言讲述三线故事,组建由三线建设者或理论专家构成的宣讲团,走进机关、社区、企业和校园,将弘扬三线精神纳入并贯穿当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四)抓好三线教育,切实加强党性锻炼
一是构建多层次师资队伍。选调或招选专业水平高、对口的专职教师并邀请来自各省市县(区)委党校的专家、党政机关干部以及三线建设的亲历者担任兼职教师,以专兼结合、梯次配备、结构合理的方式原则共同讲述三线历史,弘扬三线精神。二是打造全方位课程体系。编辑出版三线建设相关专著,汇编三线建设的资料档案,并将其融入党性教育体系的教材中,以丰富党性教育的内容。同时,在党史学习教育体系中,专门设置“三线建设”专题,并将其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之中。三是积极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实施现场体验式教学,把三线建设的物化遗存变成“教科书”,变成鲜活生动的大课堂,组织党员干部进行观摩体验,以增强教育培训的体验性和感染性,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触动心灵,并通过采用专家访谈式、实地调研式等教学模式,挖掘本土的真实故事,了解过去、对比现在的发展,帮助党员干部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确保教育培训既实在又有效。
参考文献:
[1]朱云生,何悦.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逻辑与精神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12-14.
[2]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44-145.
[3]陈先兵.论三线精神‛的理论内涵和重要价值[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4):23-29.
[4]《广元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5]杨舒茗,黄雪垠.三线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价值和实践启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02):7-14.
[6]柴菁铭,张熊玲.论三线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2,39(02):87-93.
[7]邹丽萍.三线精神融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3(18):57-58.
[8]贺莉雅,廖怀高.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三线精神传承路径探析[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4,46(01):1-5+11.
作者简介:李晨曦(1996-),男,汉,四川广元人,中共广元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学,单位:中共广元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