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能训练的有效教学策略

崔凯
  
星跃媒体号
2024年201期
吴县中学 215151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在探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能训练的有效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分析体能训练的定义和基本原则,明确在课程中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指出当前体能训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完善评价体系。从教师培训、设施完善和家校合作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提高体能训练教学的有效性,为推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能训练;有效教学策略;健康教育;综合素质

引言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提高心理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能训练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力量、耐力和柔韧性提升综合体能素质。目前体能训练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目标设定不明确、内容选择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聚焦于体能训练的有效教学策略,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与策略创新,提高体能训练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在获得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健康观念,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体能训练概述

1.1体能训练的定义

体能训练是一种通过系统性、科学化的练习来增强个体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核心在于对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协调性等多个体能要素的综合提升,改善身体的功能水平和运动表现。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能训练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基本方式,更是促进其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能训练,学生能够获得更强的运动表现力和适应性改善心理状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体能训练关注学生的当下身体素质提升,还注重为今后的身体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通过合理的运动量和强度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塑造强健的体魄增强自信心与毅力。

1.2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体能训练应遵循趣味性、多样性、补偿性、整合性等基本原则,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兴趣是增强学生参与的重要因素。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在追赶奔跑过程中,依据不同的信号作出相应的停停动作,和同伴一起玩镜子游戏等提高训练效果。补偿性是指体育锻炼要因应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由于大学生的体质、运动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锻炼计划,使其能够更好地弥补自身的不足。综合多样运动的本质,就是要有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组成为重点,发展心肺耐力、肌力和肌肉耐力、灵活反应、移动速度、爆发力、平衡等。整合性原则强调将体能训练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体能训练对其整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

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能训练教学现状分析

2.1部分教师对训练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有些体育教师对于体能训练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够清晰,这直接影响了锻炼成效的达成。体能训练的初衷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仅着眼于基础体能测试成绩,忽略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以及持久运动习惯的养成。教学目的显得含糊不清,缺少具体、分步骤和可评估的标准,使学生难以领会体能训练的真正价值。部分教师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最低要求,没有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设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体能较差的学生没有实施有效的辅导策略,对于体能较强的学生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挑战,这导致了训练成果的参差不齐。教学目的不明确同样反映在课程安排上,教师没有将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忽略了体能训练对学生发展的深远影响,影响了学生对运动的热情和课程的参与积极性。

2.2 教学内容选择单一缺乏多样性

目前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在体能训练方面倾向于采用一些陈旧的训练手段,导致训练形式较为单一缺少变化。有些教师在实施体能训练时,局限于安排如长跑、俯卧撑、仰卧起坐等重复性较高的活动,这些活动较为枯燥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身心成长的需求。这种训练项目的选择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这种做法也阻碍了学生体能的均衡发展。传统体能训练对于增强学生的力量和耐力有所帮助,但在提高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方面却涉及不多,无法全面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教学内容未能针对不同体能层次的学生进行差异化设计,使得学生在训练中难以找到符合自己水平的合适项目。这种单一的锻炼方式还可能造成课堂氛围压抑,削弱学生主动锻炼的意愿,难以培养起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种训练内容的局限性,不利于充分发挥体能训练的教学作用,不利于学生整体体能素质的提高。

2.3 教学方法陈旧

在高中阶段体育与健身课程的身体素质锻炼环节,有些教育工作者采用的指导策略显得有些过时,不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大批教育工作者仍旧固守着老旧的权威式教学范式,在授课时过分依赖教师的命令,学生只能消极地接受锻炼缺少独立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范式只注重身体素质达标的形式,忽略了学生个人的实际需求和参与感,锻炼成效不尽如人意。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没有融合现代的教学观念和技术,没有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视频等辅助工具来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教学方式的传统性表现在课堂互动的缺失,还在于学生之间缺少协作与竞技的时机,导致课堂气氛显得单调。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对于体能差异的学生没有实施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导致体能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节奏,体能优秀的学生又感受不到足够的挑战。这种沿袭旧式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导致体能锻炼的成效未能如愿以偿。

2.4 教学评价不完善

体能教学领域内,评价机制的不足以成为教学实践中的显著障碍。许多教师在评估学生时过分看重体能测试分数,评价标准局限于学生是否达到既定标准,忽略了他们在参与热情、训练心态、成长幅度等方面的实际表现。这种偏颇的评价模式无法全面展现学生的真实体能状况和训练成效,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增强自身体能的积极性。教学评价的频率偏低,主要集中于学期末的体能检测,缺少日常的持续跟踪与反馈,使得学生难以实时掌握自己的进步动态。体能训练的评估手段单一化,使得学生们对这一活动的认识变得狭隘,仅当作一种考核手段,而非一个不断强化自身体质的契机。这种评估体系未能充分关注个体的成长与进步,导致成绩不佳的学生容易陷入失落难以建立自信,成绩优异的学生也难以得到进一步的鼓舞。

3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能训练的有效教学策略

3.1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成效的关键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能锻炼目标。体能锻炼要强化学生的体质,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健康运动习惯的养成。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定向与有效。比如在耐力训练课中,设定“提高学员有氧耐力与意志”的目的,使每人能坚持跑10分钟或更多。通过一步一步地进行,使学生逐渐地提升自己的耐力,达到目标后产生一种成就感,加强对运动的兴趣。适宜的目标需满足可评估和具有挑战性的标准,使学生既能达成目标,又能在追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体能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目标,防止“一刀切”的做法限制教学成效。借助科学合理的目标规划,体能训练课程能够激励学生在逐个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享受运动的快乐增强整体素质。

3.2 优化教学内容

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优化体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加强体育课程的多样化,对体育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学要覆盖力量、柔韧性和速度等多种维度的身体素质。比如在柔韧性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把静力和动力两种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把“桥式”和有趣的“橡皮人”相融合,让学员在互相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灵活性。增加训练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课程内容上,教师还应融入运动生理学及健康教育的元素,使学生了解基础锻炼原理和健康常识。教学内容的优化还体现在持续更新教学资料上,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运动技巧和训练技巧丰富课程内容。通过设计多样化、充满趣味性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增强体质,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习惯。

3.3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对于优化体能训练的教学成效至关重要。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必须进行创新。主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游戏、竞赛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追逐游戏”把同学们分成两组,在指定的范围里互相追赶,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敏度。这种方式增加了课堂兴趣,也使同学们在交互中增强了对速度与灵敏度的培养效率。利用先进科技如视频教程、多媒体互动、运动应用程序跟踪等工具,使学生能够即时掌握训练动态,提高他们的自我驱动力和参与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反思步骤,鼓励学生训练后自我反省,找出自身的长短处确立改进目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有效提升课堂活力,还能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体能。采用这些创新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能训练课程更加吸引人富含教育意义,更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3.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个健全的教育评估机制是衡量体能训练教学成效的关键,能激励学生持续进步。良好的体育教育评估系统能够对体育锻炼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评估时重视学习的进程及对学习的态度,而不只是考试的结果。比如在进行体能锻炼时,老师可以使用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记录卡片,来记录学员一周内的进展,比如做俯卧撑、做仰卧起坐等。课后老师可以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学习进度并给予鼓励。借助不同阶段的评价记录卡,学生可以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板,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协助教师优化教学材料和手段推动学生不断进步,使体能训练课程更加合理且高效。

4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保障措施

4.1加强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是确保高中体能教学策略得以落实的根本保证。例如学校可以在每个学期组织老师进行专门的体育锻炼,让他们了解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体育科学。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体能训练教学研讨班”,邀请体育教育界的权威人士来讲授最新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心得。这种模式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把新的知识、技巧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校应重视加强教师的交流能力和心理辅导技巧,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提升他们的自我信念和锻炼热情。借助邀请体育界权威人士或著名教练进校园授课、举办教师研讨活动等途径,教师得以吸收前沿的教育思想和技巧,持续改进个人教学计划。教师进修内容涉及现代信息技术,比如数据分析与智能工具操作等,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高效地利用科技工具增强教学成效。周期性的教师培训增强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也为体能训练课程的优质开展奠定了稳固基础。

4.2 完善教学设施

先进的教育硬件是实施体能训练课程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优质的训练设施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合理的锻炼氛围,增强锻炼成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教学要求,逐渐增设弹性带、平衡板、组合器械等健身器材,满足学生对各种身体素质的要求。比如可以在业余时间设置“开放器械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各种器械。学校还需关注器材的安全性,定时对运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和保养,保障学生在锻炼时免受器材故障的威胁。为了跟上现代体能训练的步伐,学校还可以购置智能化的训练工具,例如运动追踪器、心率监测带等,实时追踪学生的体能状况。教育工作者需借助数据洞察来动态调整学生的锻炼方案。面对恶劣气候,室内训练设施变得尤为关键,学校务必保障即便在恶劣天气中,学生也能在室内进行锻炼。完备的教学设施能增强体能锻炼的教学成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体能锻炼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4.3 加强家校合作

强化家校联系在提升学生体能训练成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积极投入与配合有助于孩子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技能,培养出长期稳定的锻炼习惯。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定期的家长交流会议、发放家庭运动指南等手段,向家长们普及体能训练课程的必要性以及它对孩子成长发展的积极作用,让家长们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可在每个月举办一次“居家体育竞赛”,让同学及父母一起参加。比如可以在家里设定一个简单的健身目标,比如每天坚持跑20分钟或者步行,让父母做好记录。学校会定期表扬参加此项活动的同学及家长。这种方法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加强父母在学校体育锻炼方面的支援,在家庭教育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深化家校间的协作,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有力的教育共同体,助力学生在体能训练及健康成长方面取得进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确保体能训练教学策略的成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结语:本研究通过对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体能训练教学效果的策略和保障措施。在明确教学目标、优化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完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设施和家校合作等保障方案,以推动教学策略的实施。体能训练关系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更是培养健全人格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体能训练能够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为健康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春.高中体育与健康体能训练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J].体育画报, 2023(5):163-164,167.

[2] 麻艺钟.高中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能训练策略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3(12):84-86.

[3] 罗布顿珠.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体能训练[J].传奇故事, 2023(15):59-60.

[4] 王廷川.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爱人, 2023(1):0155-0157.

[5] 李小龙,付泉.高校篮球教学中的体能训练方法与策略研究[J].拳击与格斗, 2023(2):47-4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