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现状、原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高中生学习、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处于频发态势。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并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问题干预、构建协同解决机制四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教育目标逐渐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转变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均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且,高中阶段课业紧张,高中生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中包含有明确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也包括疑似、临界状态的学生[1]。具体表现则是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困难,日常行为上表现有认知混乱、情绪异常、性格怪异和品德偏差等。学校、教师要在把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好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现状
当前,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焦虑。高中生面临着高考这一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课业负担较重,许多产生对学业产生了焦虑情绪。二是沮丧。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不少学生较为敏感,易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而产生挫败感,从而出现沮丧的负面情绪。三是自卑。受学习成绩不理想、家庭条件不佳或者体型外貌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中生存在着自卑情绪,不愿与其他人交往,对集体活动的参与热情也不高。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原因
(一)课业负担过重
高中阶段开设的文化课程较多,学生的课业压力本身就比较大。受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不少学生因此产生焦虑的情绪,部分成绩下滑的学生,更出现了严重的挫败感,乃至对学习、生活丧失了信心。
(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佳
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路径。当前,几乎所有高中均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课程开展情况不佳,未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2]。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需要班主任以及各门教师,均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但不少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学紧密融合起来。
(三)心理问题干预机制欠缺
积极、有效的心理问题干预,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不少学校尚未建立起心理问题干预机制。仅有少部分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并且,心理咨询室的履职情况也不理想,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处于萌芽阶段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早解决。心理问题干预方法也存在很大的不足,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外部环境不理想
外部环境不理想也是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重要因素。从家庭的角度而言,不少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关心不多,进一步加剧了高中生的课业压力。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大众传媒未能很好地介入到高中生心理健康防线的构筑中。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解决策略
(一)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学业负担过重是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首要原因。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好措施,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一是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关键在于立德”,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应摒弃唯成绩论的错误做法,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理念。二是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陈旧、僵化,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如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题海战术。教师应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改进课程教学方式,通过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三是充分保证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休闲娱乐需求是高中生的基本需求之一,且在维系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学校应充分保证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杜绝占用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行为,并开展好校园体育及文化艺术活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基本策略,首先,将心理健康作为班会的重要主题。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班会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科学选择班会主题。举例而言,青春期学生面临着男女交往上的困惑,容易因情感问题诱发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可将“高中阶段的异性交往”作为班会主题。其次,推进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学校不仅要利用好国家课程,更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积极打造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发挥好心理健康课程在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后,发挥好其他课程的协同作用。学校要构建大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引导其他课程,如语文课程、体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发掘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构建各门课程同向同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三)做好心理问题干预
在高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不断提高的今天,做好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成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然要求。首先,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是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因素。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心理健康课程教师或校外心理医生,充当咨询室负责人,为学生提供线下、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其次,提高心理问题干预能力。相关主体要提高自身的心理问题干预能力,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程度、成因等,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推行团体干预法。沮丧、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在高中生中并非个案。可推行团体干预法,将心理问题相似的学生组织起来,以专业的心理指导和同伴间的心理扶持,来帮助学生舒缓心理问题。
(四)构建协同解决机制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仅凭学校,难以有效实现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目标。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家庭、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是导致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问题解决机制。首先,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层面要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通过开设家长学校、举办家长会以及搭建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做好与家长的交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家长给孩子过大的压力[4]。其次,注重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体,要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关心高中生心理健康,并以各种方式,介入到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指导中,如开办心理健康专题栏目,邀请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讲解心理调节巧。
四、结语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问题高发的高发阶段,特别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面临着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则肩负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学校、教师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并从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出发,采取好策略
参考文献:
[1]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课题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矫正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2024(04):34-36.
[2]尹岱文.提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20(1):92-93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4]郑美足.家校共育背景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4(06):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