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经济驱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探索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强调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性,为新时代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研究数字经济驱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路径,是做好新时代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托,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质量就业;路径探索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rengthen the priority policy of employment, improve the employment promo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e high -quality full employment.” The direction. To study the basic path of high-quality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driven by the digit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employment in the new era, an important basi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an inherent meaning of social st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Digital economy;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Path exploration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化时代感全局性的工程,是与经济背景紧密结合的。在新的发展阶段,强化就业优先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发挥数字经济在促进就业和优化人力资源供给方面的作用,从而通过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数字经济也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提升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个人价值的实现提升与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推动毕业生更加高质量充分就业。
1. 基本概念与理论机理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颠覆了传统市场主体的盈利模式、改变了市场结构、推动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促进经济活动的分工更加细化[1]。数字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以驱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教学手段多样提升、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就业规模扩大,创新了就业形式,激发就业创造效应,优化了就业市场,促进环境良好有序。
1.1 数字经济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数字经济”作为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任何直接或间接利用数据引导资源发挥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的行为都可以纳入其范畴。技术方面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应用方面主要包括“新零售”和“新制造”。
1.2 高质量就业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高质量就业”并非简单的就业人数的增加,而是要满足劳动者的期望和需求,从而创造更多价值,使得劳动者能够在收入、社会地位和尊严方面得到提升,满足劳动者的需求。因此,高质量就业是有尊严、有保障的充分就业,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繁荣”的就业。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高质量就业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1.3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既是构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也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形态,具有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高效便捷等特征,推动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2. 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2.1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持续增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毕业生求职应聘的难度也在持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一是市场化岗位供给规模缩减,由于经济发展对岗位供给的滞后效应,市场主体吸纳毕业生就业能力减弱,部分企业出现裁员缩岗,特别是毕业生热衷向往的名企大厂和一些“白领”岗位严重缩水。企业单方面违约现象频频出现,部分企业在完成签约的情况下单方面与毕业生解约,毕业生只能被动接受,错失工作岗位与求职黄金期。二是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劳动力市场供求“冷热不均”“文冷理热”问题严重;毕业生“求职难”与部分企业“招工难”并存现象一直存在,人才供给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错配。专业设置及其招生规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和用人标准仍旧是影响高质量就业的传统性难题。
2.2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懒就业”现象凸显
一是毕业生就业求稳现象愈发严重。综合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冲击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生更加追求稳定的就业岗位,加之受传统观念、家庭因素影响,大多数家庭和毕业生倾向体面就业,更加青睐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等体制内单位,毕业生求职心态更加求稳,无端造成就业资源浪费,“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程度的提升,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希望获得稳定的收入,还希望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这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导致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市场不符,毕业生选择暂时不就业或延迟就业,甚至部分毕业生为保留“应届生身份”而选择性暂不就业。
3.数字经济驱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径探索
结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从“内外双提升”的角度出发,通过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搭建、就业指导精准帮扶的内部提升以及社会保障完备体系的外部推动,探索数字经济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同频共振路径。
3.1 人才端提升:优化调整专业结构
数智时代需要更多融合创新型人才,因此需要进行专业结构优化,从人才培养端为高质量就业提供保障。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需敏锐捕捉市场与技术发展趋势,灵活调整其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具体而言,这要求高校不仅关注传统学科的优化,更要前瞻性地增设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的专业,如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以满足新兴行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应建立专业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审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对于社会需求萎缩、就业前景黯淡的专业,采取缩减招生规模或逐步淘汰的策略,以减少教育资源浪费与人才错配现象。
3.2 培养端对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对于提升人才供需适配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双方合作的深度、效度及广度[2],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知识、技术与人才的双向流动。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开展实习实训项目,甚至联合培养研究生,使学生充分认识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变迁规律,大力培育数字时代的通用工作技能,主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面临的风险,能够在真实的行业环境中学习与实践,提前适应职场需求。
3.3 指导端帮扶: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
构建高效、精准的就业服务体系,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高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分层分类做好就业指导帮扶。将就业观指导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需环节,将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进行前置,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培训、心理辅导等服务。通过举办招聘会、行业讲座、校友交流会等活动,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直接沟通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定位职业方向,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3.4 保障端兜底: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数字经济下,社会保障体系相关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高质量就业的实现至关重要。国家要进一步健全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推动用人单位及职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推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托底功能[3],确保劳动者的基本保障水平与就业质量,可以有效缓解毕业生执着“考公考编”的倾向,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安全感和工作满意度,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张顺.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06):12-21.
[2] 丁启江.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4,(06):163-165.
[3] 戚聿东,刘翠花,丁述磊.数字经济发展、就业结构优化与就业质量提升[J].经济学动态,2020,(11):17-35.
作者简介:吴甜(1994-),女,汉族,山西大同人,江苏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科员,助理研究员,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就业创业、职业生涯教育。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委托研究项目:数字经济驱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内外双提升”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 JCXM-B-20230803);2024年度镇江市社科应用研究青年发展专项课题:新质生产力融入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2024QN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