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思政课大概念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

李妮妮
  
星跃媒体号
2024年201期
江苏师范大学 甘肃省庆阳市 221116

摘要:高中思政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的功能,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平台。本文探讨了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大概念的必要性,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大概念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入理解与思考。同时,文章提出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如问题导向学习、讨论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研究表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能够增强其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也能使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挑战。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大概念教学;批判性思维;教学策略;社会实践

在当今信息爆炸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高中思政课不仅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大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强调通过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和独立分析。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围绕国家认同、社会责任、个人价值等大概念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1]。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增强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思政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内涵

(一)大概念的定义

高中思政课大概念教学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对重要观念的深刻理解和广泛应用。首先,大概念是指那些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基本思想,它们能够跨越学科与时间,为学生提供理解和解释复杂社会现象的框架[2]。这种框架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还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促进自主探究。

(二)思政课中的大概念

在思政课教学中,大概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不仅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学生道德观念培养的重要基石;法治则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及其在公民生活中的体现;公平正义的理念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其责任感与使命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则使学生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3]。

二、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

批判性思维是指一种理性的反思过程,要求个体在面对信息时,深入分析、评估和判断,以形成合理的结论或决策。这一思维方式强调质疑和独立思考,使人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避免因盲目接受信息而导致的误解或偏见[4]。因此,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决策的基础。

(二)批判性思维在思政课的重要性

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通过对理论与现实的联系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和多元文化时,能够理性分析、客观评价,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拒绝。培养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具备理智选择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因此,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概念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关系

(一)大概念教学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大概念教学是一种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广泛的知识。这种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促进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大概念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讨论“公平正义”这一大概念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法律、道德、经济等多维度进行探讨。通过对这些不同视角的比较与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公平正义”的内涵,还能学会质疑和反思不同观点的合理性。这种批判性的态度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批判性思维为大概念教学提供支持

相对而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样为大概念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持。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识别和分析信息,提升他们对大概念的理解深度。例如,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理念时,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该概念的理解差异。这种分析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多元文化的存在,也促使他们反思自身的立场和观点,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因此,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大概念的应用能力,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三)大概念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大概念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构建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大概念与具体案例相结合,从而加深理解。例如,在探讨“法治”这一大概念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的法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法治的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例如,讨论一起社会热点事件时,学生可以分别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进行辩论,进一步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性。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其在实践中巩固对大概念的理解。

2.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强调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讨论精神。教师在课堂上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可以提出“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围绕此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质疑、反思与辩证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导向的学习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取,更是在思维层面上的碰撞与升华。

3.多元评价

在大概念教学中,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非常关键。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全面认可与反馈。除了课堂参与和作业,项目研究、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同伴评价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通过定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劣势,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改进。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变化和成长,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帮助他们在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四)案例分析

1.案例一:关于“公平正义”的课堂讨论

在某次关于“公平正义”的课堂讨论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参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大概念,如公平、正义、社会契约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生活经历,形成了初步的理解。

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社会不公的新闻报道,这段报道涉及到贫富差距、性别歧视和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这一生动的实例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他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学生们分别从法律、道德、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组学生认为法律应该是保障公平正义的工具,而另一组则强调道德在维护社会正义中的重要作用。

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插入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到公平正义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概念,还涉及到伦理、文化和个人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最终,经过讨论,学生们对公平正义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认识到实现公平正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2.案例二:探讨“法治”与“人权”的关系

在另一节课中,教师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带领学生探讨法治与人权之间的关系。课程开始时,教师介绍了一些经典的历史案例,比如美国宪法的制定、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人权宣言等,帮助学生建立法治与人权发展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法治与人权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针对不同国家的法治现状展开比较分析。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学生们发现一些国家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实际操作中,人权仍然受到侵犯;而另一些国家虽然法治尚未完善,但人权意识强烈,民众普遍享有基本的自由权利。这样的对比使得学生们意识到,法治与人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往往会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

在课程的结束阶段,学生们结合自身的价值观,提出了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看法。一些学生认为,中国在法治进程中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人权的保护,尤其是在言论自由和个体权利方面。此外,其他学生也提出了对未来法治与人权关系的期望,鼓励更多的公共讨论和社会参与。

四、结语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中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概念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探讨大概念,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政治理论,还能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思维碰撞中,从而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批判性思维强调对信息的分析、评估及重新构建,要求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提出合理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大概念的理解成为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大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具体实例来深化理解。

参考文献:

[1]刘石成,黄盈. 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内涵意蕴、基本范式与内在逻辑 [J]. 中小学德育, 2024, (09): 48-52.

[2]张惠,程岭.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思政课单元教学设计:问题表征、价值取向及实施路径 [J]. 课程教学研究, 2024, (08): 45-50.

[3]宋波. 基于大单元学习的高中思政课铸魂育人实践路径探讨 [J]. 教师教育论坛, 2024, 37 (08): 73-75.

[4]王钰娇. 高中思政课大概念教学模式实施策略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