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高校《军事理论》融入“中国国家安全形势”路径探索与实践
摘要:《军事理论》课程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途径,新时期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我国现代国防建设输送优秀人才。本文基于“大思政”视域,从《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现阶段高校《军事理论》的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政治认同”“国际视野”“历史国情”“科技创新”“职业道德”五个方面的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探索研究课程思政特别是“中国国家安全形势”融入《军事理论》课程中的融合路径,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德有才的时代青年。
1.《军事理论》融入“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的意义
教育部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版教学大纲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以及“为军民整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的思想,从上述对军事课程的要求上看,一是,虽然在教学时间上没有变化,但进一步提高了军事课程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从硬性指标上将其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并规定的学分管理的具体要求。二是,细化了理论课程与技能训练的内容,统一规范了“必讲”、“必训”与“选讲”、“选训”内容,避免了各院校在该课程教学中的随意性。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体系中,最大化发挥育人功能,优化教师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军事素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三是,要求军事课教师必须在政治上从严要求,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军事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对《军事理论》课程融入“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创新改革可行性进行探索式研究。从从“政治认同”“国际视野”“历史国情”“科技创新”“职业道德”五个方面为切入点,探索研究课程思政在《军事理论》中的融合路径。通过转变育人思路、建立育人机制、聚焦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协同育人的《军事理论》大思政格局。
2.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水平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1)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配置不尽合理
《军事理论》课程是一门和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的课程,亟需一批相关专业的教师。目前该课程教学大多由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处工作人员承担。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非专业背景的教师在军事理论教学中可能出现知识讲解不够准确、不够深入的现象,甚至讲解错误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在承担《军事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大量其他行政和教学任务,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的学习、备课、培训等,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第二课堂作用不明显
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国防意识及军事素养,必须将第一课堂理论教育与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军事理论教学的同时针对性地开展第二实践课堂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军事理论》课程方面的第二课堂的活动往往缺乏规范和科学的设计,导致育人效果不如预期,第二课堂效果不尽人意。
(3)课程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困难较大
《军事理论》不仅包括古代兵法,如《孙子兵法》,还涉及现代和当代的军事思想和实践,这要求学习者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发展。《军事理论》涉及政治、经济、技术、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军事理论》包含了许多抽象概念,如“战略环境”、“军事思想”、“战斗力”等,这些概念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背景知识来理解。内容广泛、概念抽象,同时具有非常突出的时代性,而00后大学生很难有机会亲眼目睹战争场面,学习起来会难以理解和掌握。
(4)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不够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才能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如果教学仅限于课堂讲授,课堂缺乏互动和讨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理论未能与实际军事操作相结合,可能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军事理论》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决策能力,这些能力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高校应当重视《军事理论》思想理念引领作用。
3.《军事理论》融入“中国国家安全形势”教学路径
(1)教学目标
在高校教学课程结构中精准定位《军事理论》,挖掘《军事理论》蕴含的思政元素。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一般只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课程教学目标中需要设置德育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的同时,得到情感与价值观的提升。《军事理论》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国防战略方针提供了平台,培养学生坚持用习近平强军思想理解新时代国防教育,用鲜活丰富的中国特色武装力量体系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见表1。
(2)教育设计
立足课程与学生的特点,搭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形成顶层设计的各分支及次分支,形成与各分支相对的案例集。从国家教育战略层面、社会需要方面、学生培养角度向《军事理论》课程教师充分阐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军事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法治观念、集体主义精神、创新精神、严谨作风和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具有密切关联。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打造《军事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践行力度,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在思政教育助推下,帮助学生在军事领域和国家发展中坚定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课堂教学
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教学重点,大胆尝试将各种新教学方法融合推进,应对育人内涵增加的困境。如研究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高校的专业课教育线上教学模式的推广,很多课程都采用超星、雨课堂等教学平台,以及线上资源及线下课堂混合、翻转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军事理论》课程中的国家安全形势为例做说明,见表2。
(4)实践教学
丰富教学载体就是要将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教学体验促进知识内化,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遗址等,让学生在实地感受历史,走进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通过讲解加深对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二是,依托校园社团活动,开展国防安全教育、演讲比赛等宣讲活动,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实践性。三是,创新课程装备,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建高度互动的虚拟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军事理论》。同时,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教育基地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如担任讲解员、参与环境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努力在实践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课程知识与价值观念同步提升。
(5)课程评价
探索教学效果监测和学生评价机制的创新。评价课程是否明确了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战略思维和军事素养的目标。评价教学内容是否系统全面,是否涵盖了军事理论的基本原理、历史案例、现代战争特点等。评价教师是否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小组讨论等,以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评价是否有效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虚拟现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