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设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工坊建设策略与实践研究

丁丽环
  
星跃媒体号
2024年209期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肇庆市 526600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设计思维和方法推动非遗工坊的建设与发展。论文首先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非遗工坊的内在联系,阐述设计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性。非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保护、传承并发展好非遗,既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近年来,非遗工坊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各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抓手成为我国推动非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

关键词:非遗工坊;乡村振兴;设计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非遗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新的机遇。非遗工坊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不仅具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功能,其建设与发展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流失、产业结构单一等。因此,推动乡村非遗工坊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风险。非遗工坊通过组织培训、展示展销等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非遗工坊作为传承和弘扬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不仅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还能够通过创意设计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1.非遗工坊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非遗工坊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非遗工坊的建设和运营,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1.1非遗工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非遗工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保护和活化了传统技艺和文化。通过师徒传授、工作坊实践等方式,非遗工坊有效保障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防止传统技艺的流失风险。同时非遗工坊鼓励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二者融合,促进了文化创新,使非遗产品更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通过创新设计和产品开发,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这些工坊还可以作为文化展示的窗口,通过展览和文化活动等方式,向公众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传统文化的可见度,增强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2非遗工坊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

非遗工坊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非遗工坊通过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并且工坊生产的非遗产品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能够吸引消费者,增加当地收入。非遗工坊提供的就业岗位,使居民可以在当地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为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可能性,有助于减少农村人口外流,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非遗工坊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如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销售等,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非遗工坊的大力发展,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也是对乡村振兴成果巩固的重要抓手。

2.非遗工坊发展现状

2.1政策支持与推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开展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并于2021年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调整优化脱贫攻坚期间的帮扶政策,明确支持措施。

目前,全国已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75%位于脱贫地区,覆盖450余个脱贫县和8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非遗工坊已从“小作坊”发展为“新工场”,成为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并且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公布的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非遗工坊涉及纺染织绣、雕刻塑造、食品制作等传统工艺,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体现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非遗资源是乡村最具衍生性、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文化资源,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各地非遗工坊依托活化率高、群众基础好的非遗项目,借助高校、企业、电商平台、行业协会等多元社会力量,丰富“非遗工坊+”模式,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搭建现代生活平台,以传承支撑产业,以产业拉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发展。

政府对非遗工坊的政策支持涵盖了资金、技术、市场、品牌等多个方面,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非遗工坊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未来,政府将继续加大对非遗工坊的支持力度,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2制度建设不健全

非遗工坊的主要经营者通常是当地的村民。在实际的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更多主体的参与,例如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为了推动非遗工坊的发展和振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非遗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持续发展体系,这对保障传统非遗手工艺的再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实施方面,地方政府也发挥了主导作用,但由于地方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通常会将非遗工坊的管理工作移交给主管文化的机构。而非遗工坊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空间,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容易出现业余管理和低层次扶持。基层部门只是机械化地执行规定,不能够做到因时制宜,使得一些工坊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就受到限制,面临抵御风险能力不足、不能及时把握机遇等问题。

此外,非遗工坊本身作为政策推动下的产物,发展历史较短。许多非遗工坊依托行业经验丰富的非遗传承人及传承基地设立,但在制度设置上仍不够完善。工坊的经营者多为家族或师徒传承,依赖传统经验进行管理,而高校教师、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等专业人士难以有效参与到工坊的建设和创新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非遗工坊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也受到了限制。

3.非遗工坊建设策略

3.1协同创新

非遗工坊是一个综合性平台,需要政府、传承人、企事业单位和市场等各层面的协调配合。因此,必须加强产业关联、部门关联、领域和地区关联,搭建以工坊为主体、以区域政府为主导、以高校、研究院所、组织协会和企业为辅助的协同化平台,形成以市场为目标的“政校协企网”五方协同化合作平台。[1]

围绕工坊的核心运营指标和能力提升进行布局。工坊应以手工艺的系统性保护为前提,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原则,以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发展方向为指引。

在政府的支持下,采用“高校+文化企业+代表性传承人”的合作形式,搭建研究与实践平台,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应用潜力,促进学术研究、技艺传承与创新实践三者间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传统工艺的振兴。

通过建立非遗传承机构与院校的协同合作机制,推行“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的联合,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体验非遗的魅力。同时,学校还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融入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以此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与高校、研究机构和大型文创公司合作,共同开展非遗工坊的研究、研发和培训工作。此外,可以通过成立非遗工坊联盟,扩大规模,实现产品共创、流量互补和渠道共享,借助创新转化手段,推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多产业融合的背景下,要积极推荐非遗工坊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挥“非遗 +”优势,积极建设以非遗工坊为主体,延伸非遗产业链,通过推出非遗体验活动、非遗馆展览、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丰富就业形式,带动区域创业活力,推动非遗工坊产业与其他扶贫产业的有机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整合不同产业资源,非遗工坊不仅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多重效益。未来,非遗工坊的多产业融合需要更多的创新实践和政策支持,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品牌建设

非遗工坊在宣传的同时,需要加强对自有品牌的培育和建设,塑造独特的品牌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显特色,才能在同质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非遗工坊的核心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品牌建设的第一步是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承故事。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使消费者更深刻地理解非遗工坊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

首先,非遗工坊需要提炼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相结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非遗工坊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品牌的吸引力。

其次,非遗工坊应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来扩大品牌影响力与进行营销。通过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平台和在线直播等方式,非遗工坊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同时,运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增强品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非遗工坊还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展会和文化节,通过现场展示和互动体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和旅游、教育和文创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可以为非遗工坊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市场。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非遗工坊还需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维护品牌的合法权益。与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可以为非遗工坊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对接,促进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非遗工坊的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文化内涵、市场推广、故事传播、产业融合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创新和合作,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非遗工坊的建设策略与实践研究显示了其在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方面的多重作用。非遗工坊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地,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非遗工坊通过保护和活化传统技艺,强化了乡村文化的根脉。通过师徒传授、工作坊实践等方式,非遗工坊确保了传统手工艺的延续,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平台。非遗工坊通过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特别是为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可能性。非遗工坊通过培训和实践操作,提升了乡村居民的技能水平,培养了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持。非遗工坊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资金和资源的缺乏、传承人才的不足、市场推广和产品创新的不到位等。面对这些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非遗工坊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护和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非遗工坊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文化传承与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等多方面的努力,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未来,非遗工坊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更多创新策略和实践探索,来帮助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以非遗产业化发展聚集乡村人气,助推文化、产业、人才振兴,进一步发挥非遗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智英.非遗工坊发展的问题审视与对策建议[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3):99-104.

[2]刘宇青,徐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和旅游开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J].社会科学家,2022,306(10):69- 75.

[3]袁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D].西宁:青海大学,2022.

[4]王思琦.体验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0.

[5]王月月,赵尔文达.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设及未来发展研究[C]//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人文与科技(第四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0:12.

[6] 王巨山,叶涛. 国家战略背景下传统工艺工作站与非遗工坊建设探析 [J]. 文化遗产,2023(1).

本文系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科研项目课题《设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工坊建设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4KJYB-05)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