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家校共育模式构建与效果评估研究

陈晓敏
  
星跃媒体号
2024年219期
开平市翠山湖实验学校 5293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积极心理学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内在动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家校共育模式作为积极心理学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家校合作;初中德育;教学

引言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它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如乐观、感恩、希望和韧性等,这些品质被认为是促进个体幸福感和成功的重要因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家校共育模式,旨在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共同营造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发展这些积极品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1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在于深入关注并强调个体的优势、积极品质及幸福感等积极面向,而非仅仅局限于问题与缺陷的探讨与剖析。这种心理学分支认为,通过挖掘和培养个体的积极特质,可以更好地促进其整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在初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时,能够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教师们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潜能,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独特优势。这种关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时,他们更有可能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在人格上实现全面发展。

2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家校共育模式构建与效果评估研究

2.1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们身上的优点和积极的特质,而不是只盯着问题和缺点不放。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孩子的优点和潜力,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他们的兴趣爱好,支持他们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如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不仅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还能在家庭的积极氛围中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如感恩练习、积极反馈等,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正面互动。例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每天写下三件他们感激的事情,这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培养感恩的心态,还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这些积极的互动,家庭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坚强后盾,为他们在学校中的积极心理学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2.2家校共育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为了进一步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有效的家校共育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该平台不仅能够促进信息的及时交流,还能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共同参与学生德育工作的互动空间。在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建立微信群、QQ群或专门的家校互动APP,确保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反馈。此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线上或线下的家校互动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家长志愿者活动等,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同时也能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来。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问题,分享教育经验,形成教育合力。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培养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沙龙等形式,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从而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通过家校共育平台的构建与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积极心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势和潜能,提倡通过积极的教育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例如,通过设置积极的标语、海报和宣传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和积极行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此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种积极心理活动,如感恩节、心理健康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策略。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肯定,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乐观态度。最后,学校可以建立积极心理辅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4教师支持策略

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教师的支持策略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给予学生适度的挑战和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引导他们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应积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分享积极故事、开展感恩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乐观的心态和感恩的情感。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和潜能,教师应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2.5创新德育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在家校合作的宏大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更延伸至评价体系的革新。传统的德育评价方式往往单一且刻板,难以全面展现学生的道德风貌,而在创新策略的指引下,德育评价方式正迎来深刻的变革。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的引入,犹如多面镜子,让学生从多个维度审视自己的道德表现。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更加客观全面,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省,在互评中学会欣赏与批判,在家长评价中感受到亲情的期望与鼓励。这一系列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更锤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学校可以巧妙地设立德育奖学金或荣誉称号,以此表彰那些在道德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这种正面的激励机制,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前行的道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德育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嘉奖,他们的心中将涌起无尽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将进一步转化为他们追求卓越、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结语

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也为家长和教师搭建了沟通与合作的桥梁。通过家校共育平台,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需求。这种双向互动,不仅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促进了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锐,王力敏,李一明.浅谈乡村初中德育的创新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4(9):77-79.

[2]高吉伟.家校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策略[J].文渊(高中版),2021:1(2746).

[3]葛晓晓.家校合作背景下初中德育教育运用班报的探究[J].读与写,2020: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