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对视障群体的认识以及探索跑步能否作为一种方式帮助视障群体融入到社会中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让大众了解视障群体,结合高校助盲实例,讨论运动对促进视障人士社会融入的积极影响。本文首先通过解释盲的定义、引起失明的致病因子、失明初期对视障人士的生活影响让大众对视障群体有充分的认识。其次,阐述跑步的优点和以高校井冈山大学红五星助盲跑团为例说明了助盲跑作为无障碍服务的可行性。
关键词:视障人士;中途失明者 ;助盲跑;无障碍服务
引言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要让他们平等、充分、便利的参与社会生活。中国是世界上视障人数最多的国家,有总数达1730万,并在逐年增加。新时代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视障群体对身体锻炼、安全出行、精神满足等的美好愿望愈来愈强烈。
一、对视障群体的认识
(一)对盲的定义
视力残疾定义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视力产生障碍或视野区域缩小,通过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都无法恢复,导致不能工作、学习甚至影响生活。我国标准规定,最优眼矫正视力低于 0.05 属于视障人士,最优眼矫正视力优于 0.05 但视野范围小于 10°也属于视障人士。
(二)引起视障人士病变的因子
视障群体分先天失明和后天失明。先天性失明多半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基因缺陷等病变引起眼球发育障碍。而引起后天性失明的内在主要原因包括疾病和外伤引起,疾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疾病、视网膜变性等;外伤包括机械性眼球外伤致盲。因钝力、异物、爆炸、刺伤等造成的眼外伤可能导致眼结构破坏,损伤视力。
(三)视障人士在失去视力的初期变化
后天性视障人士易出现自我否定与不适应。,视力丧失后心理失衡,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无法融入从前的生活环境。中途失明者常处于精神焦虑、心理紧张状态,易恐惧自身行为带来不良结果,加深自我怀疑与否定。为了帮助他们重建生活,重新找回自信,本文从出行、身体、心理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出行:视力受损者会削减自己出门的次数,几乎没有出门的习惯;一是不熟悉周边的环境,独立出行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二是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关注度不高,盲道遭到破坏或者被占用的情况屡见不鲜,视障人士出门障碍太大,便捷度不高;三是视障群体存在心理障碍,怕被歧视和不理解,怕受到伤害和被欺骗,怕家人担心。
(2)身体:据调查,重度视障人士的平均寿命仅为48.5岁。他们受视力障碍,无法参与绝大部分运动项目,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人民网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家卫健委12日发布《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的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
(3)心理:视障群体所遇到的困难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生活的状态和身体的健康状况的改变会导致其心态的严重失衡,而且缺少交流和排解郁闷的方式,加速了他们心理负担的累积,在面临新的生活环境时,他们会产生难适应、缺失自我认同感、自信感、幸福感等问题。在社交方面,可能因自卑而减少与他人的交往。
二、跑步是否能够作为一种方式帮助视障群体融入到社会生活
跑步超出了单纯的身体锻炼,包含了社交需求、职业发展、公益参与等更为丰富的目的。这些年来,跑步已然成为了一种全民参与的热运动,且伴随着大量的跑团出现。其中,就有这么一些特殊的助盲跑团,让盲人朋友也能够在黑暗中迈出步伐,找到自己心中的阳光。
(一)跑步对普通大众的影响
(1)提高心血管耐力: 跑步与建立强壮和健康的心脏密切相关,且具备显著的心血管益处。众多研究都表明,在促进心血管健康的众多方式中,跑步是极为有效的一种,它主要是通过降低静息心率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当静息心率降低时,意味着心脏的工作效率提高,每次跳动能够更有效地输送血液,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增强心脏的功能。长期坚持跑步,能够使心血管系统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改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升整体的健康水平。
(2)减轻压力:跑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诸多重要意义。在跑步过程中,身体会促使释放内啡肽,当内啡肽释放出来,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愉悦和轻松的感觉,仿佛压力都随着汗水渐渐消散。不仅如此,跑步对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益处。它通过改善我们的情绪,让我们在奔跑中抛开烦恼,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同时,还能提升自尊,让我们更加认可自己,增强自信心。
(3)延长寿命:和那些不跑步的人相比,每天仅仅跑步 5 到 10分钟,在降低死亡风险方面,效果显著,能够使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降低足足 30%。
(二)以井冈山大学红五星助盲跑团为例探究跑步是否能够帮助助视障群体融入到社会生活
(1)井冈山大学红五星助盲跑团的发起:
该跑团成立于2022年5月,是江西省首个助盲公益组织,该组织由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视障教师胡亮与学生团队共同发起。
每周日清晨,红五星志愿者会在吉安市风雨廊桥地点集合进行例跑。志愿者会将盲人朋友从家里或者按摩店接送到跑步地点,在跑步结束后再将其送回。红五星还带领视障跑者参加马拉松,足迹遍布广东、南昌、遵义等地。他们在比赛中相互配合相互鼓励,视障跑者们不仅挑战了自我,还获得了 400 余块马拉松完赛奖牌。
(2)井冈山大学红五星助盲跑团对盲人朋友的影响:
①通过定期的跑步活动,盲人朋友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体能逐步提升。许多原本身体较为虚弱、缺乏运动的盲人朋友,在加入跑团后,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能够完成更长距离的跑步,从最初的几百米到后来可以轻松跑下几公里,甚至有的成员还能完成半程马拉松,这为他们的身体健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在跑团中,盲人朋友在志愿者的陪伴和帮助下,克服了跑步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这种成功的体验让他们逐渐建立起自信。例如,盲友傅姐曾走过最远的路是到楼下做核酸,在志愿者的鼓励和帮助下,现在的她不仅能够坚持跑步,还变得爱笑、自信,积极与外界接触。
③跑团吸引了众多盲人朋友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为盲人朋友提供了结识新朋友的机会。他们在活动中与其他成员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朋友圈不断扩大。这种社交圈子的拓展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结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作为人类大家庭的成员,视障群体应该被更多的人看见。所以,主动了解视障人士这个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生活,是帮助他们走出黑暗的第一步。其次,寻求一种能够同时满足视障群体的精神需求、出行需要以及运动需求的方式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第二步。经过反复调查和仔细比对,我们发现跑步对视障群体的益处。同时,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助盲跑团,比如高校井冈山大学红五星助盲跑团、北京何亚军跑团等,都彰显了社会对视障群体的人文关怀无微不至。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力量和光芒汇聚到这些视障人士的黑暗的世界中,以另一种形式让他们重见光韵。
参考文献:
[1]张瑞琪. 提升中途失明视障人士自我效能感的个案工作介入[D].福建师范大学,2022.
[2]曹晓培. 跑步与跳绳孰优孰劣[J]. 健与美,2023,(03):34-37.
[3]黄旭.在黑暗中奔跑[D].南京大学,2019.
[4]杨菊,张峥. 面向视障人群的博物馆无障碍服务建设及相关思考[J]. 中国博物馆,2024,(03):79-8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