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活化新路径:柘荣剪纸艺术在校园传承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柘荣剪纸技艺起源于唐代,最早由民间刺绣的底样发展而来,作为我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蕴,却面临着技艺难以传承发展的问题。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与内涵,才能够发挥其本身的价值,实现非遗传承活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尽管面临市场和资源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将柘荣剪纸与校园研学结合的方式,推动“非遗”进校园,丰富教学内容,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能有效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在创新教学策略和社会合作下,柘荣剪纸艺术的校园传承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柘荣剪纸;非遗活化;校园传承;文化保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时代底蕴。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的出台,非遗活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而柘荣剪纸艺术作为宁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是民间艺术的展现,更是地方文化自信的体现。如今柘荣剪纸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不断扩充渠道发掘新生力量,壮大非遗文化保护的路径,发扬非遗文化。将柘荣剪纸结合中小学研学教育,不仅为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提供了新途径,而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教育开辟了新渠道。通过深入分析柘荣剪纸的艺术特征,探讨其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应用,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智慧与力量。[1]
一、非遗“柘荣剪纸”校园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非遗“柘荣剪纸”校园传承所面临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作为非遗进校园的重要力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非遗教育在高校广泛开展,但由于对非遗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非遗教育的师资力量仍有所匮乏。[2]当前,充分了解掌握非遗柘荣剪纸技艺的专业教师数量较为有限。部分教师对非遗柘荣剪纸技艺的了解仍处于表面阶段,对于非遗柘荣剪纸技艺的内在精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底蕴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导致教师在校园中无法充分地发挥出重要力量。同时由于非遗的学科性和边缘性,导致学科之间无法完成知识的传递,[2]并且对于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非遗柘荣剪纸技艺仍存在着教学能力的短缺,因而对非遗柘荣剪纸技艺的校园传承造成了阻碍。
(二)非遗“柘荣剪纸”校园传承所面临的课程设置欠缺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各学校在非遗融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层出不穷。如实施形式化、实施设计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等问题,[3]因此非遗课程的设置成为了非遗进校园的阻碍之一。一是当前的课程内容往往局限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二是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趋于形式主义,这导致非遗柘荣剪纸课程往往会被忽视或者简化。三是课程安排上仅依靠每周开设一到两节的柘荣剪纸课程教学,是远远无法给学生带来充分的体验以及对其理解程度的加深。四是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如何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学习接受力等方面将会影响学生对于非遗柘荣剪纸的兴趣。一旦学生对非遗柘荣剪纸的兴趣有所消退甚至厌倦,非遗柘荣剪纸技艺进校园的意义将大大削弱。
(三)非遗“柘荣剪纸”校园传承所面临的教学观念冲突
一是对于教育内容来说,观念的不支持会影响剪纸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缺乏当代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下,剪纸传承人与教育者缺乏多方面资源与动力去推动这一艺术的创新发展与传承,这让剪纸艺术的传承从根源上就无法走进校园。二是对于教育过程来说,当社会对剪纸等传统文化持轻视或者忽视态度,那么学校引入剪纸课程的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打击,从而将重心转移到其他的项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可能更加倾向于投入于那些被视为更加“实用” “现代化”的课程,使非遗艺术教育课程受到边缘化,甚至完全被排斥在教育体系之外。
二、校园研学赋能非遗“柘荣剪纸”传承
(一)构建非遗“柘荣剪纸”校园研学的课程体系
一是通过课程体系,我们要明确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柘荣剪纸的基本技法,了解剪纸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要让我们的课程不仅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和传承传统艺术的热情,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使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柘荣剪纸的独特魅力。[4]
二是课程内容设计需包含介绍剪纸的起源、发展以及基本的剪纸技法,如折叠、剪切等。结合古诗文化,开展“剪古诗”活动,通过剪纸作品还原古诗意境,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表现力。教师借助柘荣剪纸的历史故事和传承人物,引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三是丰富课程教学形式,教师应搜集柘荣剪纸的多媒体资源,包括纪录短片、柘荣剪纸传承人的采访记录以及各优秀作品照片等,并在课堂上播放,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柘荣剪纸艺术[4],并且教师现场演示剪纸技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剪纸技法。学校定期举办剪纸作品展示会,邀请专家、师生进行点评,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如果资金不足或场地有限,还可以采用线上展厅的形式展出。教师还可以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实现对柘荣剪纸的传承与创新。[2]
(二) 构建非遗“柘荣剪纸”校园研学的教学模式
一是创设互动开放型课堂,让学生与教育者多一些交流与互动。相对于多讲解少实践的传统课堂,互动开放型课堂向学生提出关于剪纸的开放性问题并进行师生互动和剪纸演示,并留有充足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进行自由创作,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无论成品如何,教师都给予学生正面反馈与适当意见,可以让学生产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获得信心与对剪纸的全新认识。
二是组织小组讨论协作,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协作对于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5]。在剪纸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老师进行观点总结与讲解,加深同学们对剪纸的正确认识;进行剪纸创作时,可以组内讨论创作主题进行个人创作或集体协作完成作品,最后进行小组汇报与点评。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剪纸艺术的魅力与创作的不易。
(三)构建非遗“柘荣剪纸”校园研学的评价标准
一是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剪纸创作中展现个人风格和创新思维。通过创新作品的评审和学生自我评价来衡量。教师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布置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练习,开展不同层次的评价,这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邀请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相关组织共同评价,促进学生主动认识、吸收柘荣剪纸的精华,不断创新,促进柘荣剪纸的传承与发展。为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通过实践活动、项目作业、剪纸比赛等方式结合课堂参与度记录和教师观察来评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建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包括对学生作品的质量评估、对学生反馈的收集等,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6]
二是促进文化概念的加强,同时加强与传承人的联系,实现技艺与文化的互渗。建议学校聘请“非遗”剪纸传承人作为长期指导教师,结合艺人的自身体验及视频资料对诸如“非遗”剪纸的生态、历史、规格进行全方面讲解。传承人是站在文化主位的视角,向师生表达自身对于民间剪纸的了解与认识,也可以更生动地向学生们传承非遗文化知识。而在较高年级学生对于文化理解深度的考察主要以学生对柘荣剪纸文化背景和内涵的理解等方面,可以通过论文、报告或口头陈述来评估。
三是注重社会影响与传播效果。教育在人与非遗之间构建起的文化认同,是使非遗保护主体实际意义与时代存续意义的主要内涵。[7]评估学生作品对柘荣剪纸艺术传播的潜在影响则通过作品与课程的社会反响和传播范围来衡量。将柘荣剪纸融入校园研学,有助于传播地方文化,使更多的年轻一代了解并欣赏传统艺术,从而促进柘荣剪纸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在学习剪纸技艺的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柘荣剪纸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能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激发青少年对于本土文化的兴趣,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和创新提供新途径。[1]
(四)建立以非遗活化为目的的研学理念
在柘荣剪纸艺术的传承中,在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提到研学课程基本理念应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以真实问题情境为学生素养培育的课程内容,以真实问题情境为学生素养培育的课程内容,以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8]研学理念是指导校园研学活动的核心思想。要做到非遗“活化”就要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9]以非遗活化为目的的研学理念更应当着重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并重、实践与理论结合、跨学科学习以及社会责任。在柘荣剪纸艺术的传承中,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通过了解柘荣剪纸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来实现。对于非遗文化在校园研学的传承与创新并重,则鼓励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一是以校内外合作的研学项目和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以深入到工作坊参观、开展讲座和研讨会来实现实践活动深化对剪纸艺术理论的理解。二是校园研学活动不应只局限在特定的户外活动体验参观,还应将剪纸融合跨学科学习,将剪纸艺术与美术、历史、文化等学科相结合,拓宽学习视野。三是邀请当地社区参与和开展剪纸相关公共艺术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柘荣剪纸艺术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三、结语
柘荣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艺术本身的生命力,也是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体现。在面临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欠缺和教学观念冲突等问题时,校园研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学校通过剪纸“非遗”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深化了特色教学的办学目标,展示了柘荣剪纸艺术在校园中的传承路径和实践成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我们在传承非遗的同时,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面向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学校能够将柘荣剪纸艺术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丽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以阜阳剪纸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4,(12):60-62.
[2]殷桥.高等院校非遗传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创新举措[J].丝网印刷,2023,(15):115-117.
[3]周星兆.“双减”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3.
[4]孙丰蕊.“非遗进校园”与“现代学徒制”——高职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角色与功能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3):25-29.
[5]白菊.基于新建构主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混合教学模式[G]文化产业,2024(25):166-168
[6]张迪.“非遗舞蹈进校园”的育人实践研究——基于商河县实验小学的田野调查[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04):177-182.
[7]马知遥,常国毅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性保护的方法论与道路探究 [J]. 民族艺术研究,2019,32(6):137.
[8]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J].地理教学,2019,(05):4-7.
[9]李博雅.“活化”语境下唐妞的诞生、成长与未来[J].中国博物馆,2019,(04):85-91.
基金项目: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园研学赋能非物质文化传承路径研究——以柘荣剪纸技艺为例 项目编号:S202410398033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黄紫云,福建宁德人,本科在读,英语师范专业;刘新颖,山西运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黄梦婷,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读,英语师范专业;郑绮洋,福建宁德人,本科在读,英语师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