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民办高校基于艺术类专业“00”后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可行性工作路径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民办高校如何针对艺术类专业“00 后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制 定并实施有效的工作路径。研究分析了艺术类“00 后 ”大学生的独特心理特点,针对这些 特点,研究提出了民办高校应从学校、辅导员以及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出发,不断更新工作模 式和方法,以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本研究所提出的工作路径的有效性和可 行性,可为民办高校在艺术类“00 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人民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由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并经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文件《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该文件强调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出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等八项重点工作,旨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在育人的过程中,除了做好专业知识的教授以外,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也尤为重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伤人等恶性校园事件发生率较高,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的人数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更多的心理问题种类的出现例如双向情感障碍、人格分裂等的处置方法超出辅导员专业知识的内容也触及到了高校辅导员的知识盲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辅导员九大职能之一,对于00后大学生递增的心理问题以及问题种类的增多等情况,高校应不断更新结合实际情况的心理教育指导工作。
1.艺术类专业“0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概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艺术类专业“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的加剧,“00后”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问题频发。此外,艺术类专业“00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在发觉自身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时消极对待,任之发展,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引发身体疾病,使得自身无法顺利正常学习生活。因此,高校和社会应加强对“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心理特点还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他们感性、随性,心思细腻敏感,情感丰富而强烈,情绪表达直观且波动大,易感情用事。他们向往自由,不愿受规章制度的约束,自律能力相对较弱,希望决定自己的一切,对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明显,对老师的督导、学校管理部门的规章等易产生反感或抵触情绪,缺乏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人际交往多样化,社交方式不断扩展,但由于网络社交的虚拟性,真实感情交流减少,遇到人际交往困难时多选择逃避的方式对待,敏感多疑不能正确沟通,选择逃避后让自己身心疲惫。
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独特且复杂,既富有创造性,又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2.民办高校基于艺术类专业“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路径建议
2.1学校层面
构建“三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三全”即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融合。
全员参与即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学校不仅要让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设置专业化的心理学教师进行专业辅导,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每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定期使用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联动学生家长,做好家校配合,呼吁社会积极创设良好发展态势,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进行专项资金与技术的投入,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为学生提供方便、及时的心理支持服务。还需要鼓励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等主体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
全过程育人即为采取多方举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丰富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始终,按照大一至大四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育人活动,例如大一新生可以将重点放在适应性教育方面。通过四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做到持续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全方位融合即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均需注重学生心理健康认识度,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各种文化宣传载体,通过活泼有意思的图文小视频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方式,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拥有健康强大的内心,达成民办高校心理素质提升目标。
2.2辅导员层面
辅导员是陪伴学生顺利度过大学四年最坚实的引路人,对于学生的帮助意义重大,不仅关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业发展,还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思政教育的成效。辅导员提供情感支持、危机干预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应对挑战,增强其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协助学生处理学业和个人问题,提供学术支持和生活指导,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个人发展。综上所述,辅导员是影响学生作用最大的老师,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辅导员具体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呢?
2.2.1利用好班会、班级集体活动等机会,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通过开展辩论赛、知识竞答等活动,有效植入心理健康理念,多方位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正确清晰的认识。
2.2.2利用好每学期学校组织开展的心理健康测评反馈数据,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分层管理,对测评数据异常学生进行有效的真诚的谈心谈话,及时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来龙去脉,做到有效沟通,有效疏导。
2.2.3实施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开展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沟通与谈话。通过团体辅导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个别咨询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问题。(2)案例分析与心理剧:收集和整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剧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案例收集还可为平时的教育工作积累素材,为后续的科研论文等进行资料储备工作。(3)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每年的5月25日是很具意义的一天,我爱我的主题对大学生来说在当下比较浮躁的社会态势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5月可通过“5.25”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丰富且具有更多心理教育意义的活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心理电影展映等形式,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2.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家校合作
这个方面需要学校提供资源以及辅导员自身不断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通过培训、研讨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日常带班工作中,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一定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00”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2.2.5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
特殊群体主要需要注意三类学生: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贫学生通常都有自卑等心理特点,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和心理支持,鼓励他们正确认识并且接纳现实,努力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现有的困难局面。二是学业困难学生。针对学业困难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三是人际关系障碍学生。“00”后艺术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相较于普通类大学生来说更为敏感和困难点,他们的心理特点更为敏感和独立,性格上也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生活中往往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很容易造成孤立无助的局面,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变相处关系。那么辅导员可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帮助他们认识到自我存在的问题,接纳自身不足,建构正确的心理体系和人际交往渠道。
2.3家庭和社会层面
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成长阵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是最了解学生情况的人,学校应要求辅导员老师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共同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也应积极和学校以及辅导员老师保持联系,将学生真实的情况告知学校,真实情况的告知可辅助老师有针对性的督导学生,更精准的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工作。同时,学校应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尽可能避免出现因就业问题导致出现心理压力过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等心理不适现象。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在针对艺术类“0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制定可行的教育计划,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家校合作,并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联动学生家庭和社会,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养成强大的心理素质。通过这些路径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有效提升艺术类“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耿海霞 .新时代“00 后 ”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22(11).
[2]吕东刚.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的偏失及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5):35-37.
[3]施微.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湖北招生考试,2022(4):58-61.
作者简介:马岚(1987-08),女,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