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优化研究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理念强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之间的高度一致,旨在确保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并真正掌握必要的道德和法律知识。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优化
当前教育领域强调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特别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教学设计优化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将教学目标、评价活动和教学实施三者紧密结合,确保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的一致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认知发展。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概念
在讨论教学评一致性时,了解教与学的定义至关重要。广义上,教指的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行为,而学则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在学校环境中,这些概念具体化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定义为一系列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同样地,学习也可以被描述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来构建知识、技能和态度。当学生参与到这两个方面时,他们就在进行教学评的一致性实践。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之间的紧密协调,以确保教学效果。尽管教学评一致性与教学评一体化看似类似,但它们在应用中有明显的不同侧重点。教学评一致性专注于教学、学习和评价之间的目标对齐,而教学评一体化则注重评价在教学全程中的融入和教学过程的优化。这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紧密结合评价与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此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也丰富了学习体验。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优化研究
(一)立足“核心素养”,设定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关注五个核心素养领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及责任意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双重的,确保教学目标与整个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保持一致,。其次,使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即所谓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帮助他们从现有的能力水平向更高的潜能层次发展[1]。
以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坚持依宪治国》一课为例,这一课程单元的教学目标紧扣核心素养的要求设计。这些核心素养包括理解宪法基本原则、国家宪法内容,以及宪法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教学目标首先强调学生需明确宪法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深化对法治建设的认识。学生通过学习宪法的具体条文,应掌握国家机构运作、公民权利与义务等基本内容。最终,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应用宪法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维护公民权益,理解法律责任,以此培养其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目标设定确保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能有效运用宪法知识,为其全面素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是构成教学活动核心的两个重要方面。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评价策略和活动。这些评价活动不仅是测量教学成果的关键手段,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成部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依据课程内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来设定评价标准和开展相关评价活动,确保评价措施能够有效支持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2]。
以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公民基本权利》一课为例,这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认识这些权利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和实施这些权利。为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设计的评价活动需全面检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知识的应用。评价方式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用以评估学生对基本权利的定义及其法律框架的理解;案例分析,讨论权利可能遭侵犯的情形和法律对策;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法庭审判等活动考察学生的权利保护态度和倡导能力;反思日志,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个人理解;项目作业和辩论赛,增强学生的研究与辩证能力,确保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总结环节评价通过课堂小测验和学生自评,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总结教学效果,并调整后续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全面达成。这些评价方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理解,还激励他们将法治知识转化为行动,培养责任感强的公民。
(三)基于“目标评价”,实施教学活动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方法要求教学活动同时依据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来实施。这种方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活动明确地指向设定的目标。教师需将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整合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每一步既是目标实现也是自我评估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引导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掌握、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和谐发展,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以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课为例,基于“目标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具体实施步骤及策略,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知识目标是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能力目标是分析这些制度的特点和重要性,具备初步评价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是增强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3]。教学活动设计包括:引入环节,通过实例或新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总结环节,通过互动问答和小测验初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结合“目标评价”方法,实时评价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进行反馈;终结性评价通过作业和测验系统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设计开放性问题考查其应用能力。根据评价结果,教师总结教学效果,调整和改进后续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全面达成,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其爱国情怀和政治参与意识[4]。
结语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优化研究表明,确保教学活动与评价标准一致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我们探讨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并结合案例深入剖析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荆.素养导向下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问题与路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4,(05):8-11.
[2]成运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评”一致性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4,(10):52-54.
[3]张洪云.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优化研究[D].聊城大学,2021.
[4]汪银.“教-学-评一致性”的应然与实然[D].南京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