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探索

魏瑾 徐国英 张爱萍 刘梅
  
星跃媒体号
2024年234期
云南工商学院

魏瑾,云南工商学院,博士,副教授;徐国英,云南工商学院,教授;张爱萍,云南工商学院,副教授;

刘梅,云南工商学院,教师

摘要:在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混合式课程教学中,通过线上在线学习平台+线下课堂+虚拟仿真实验室三大学习平台共同教学,探索数字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虚拟仿真;新文科;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在2020年教育部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主旨报告强调,文科教育是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目前,新文科建设相关研究成果集中在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模式、策略研究和基于新理念、适应新形势、利用新技术的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

新文科的“新”意味着融入新技术,具体体现在吸收最新的科学技术并进行交叉学科建设,即文科学习中也需要进行理工方面的通识性教育,防止出现知识沟通与理解的壁垒,同时,鼓励通过人工智能的学习功能实现智能化教学与体验式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本研究结合云南工商学院办学特色、办学条件,聚焦虚拟仿真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的创新运用。

现代虚拟仿真教学手段所呈现出的现代感、冲击感、沉浸感等,能够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历史,亲身感受历史人物的生平与故事,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内化。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虚拟仿真教学方式可以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并且将教学内容嵌入其中,转化学生知识建构过程。虚拟仿真教学手段可以对真实情况进行模拟,让学生在听觉、视觉以及触觉等方面进行感知信息,体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接近的事物与场景,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虚拟仿真技术还能将传统授课方式转化为师生双向交流课堂,转变学生被动的课堂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

二、研究价值

守正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模拟真实场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在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中进行互动学习,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环境。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与虚拟环境进行实时交互,参与模拟的历史事件、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等场景,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多感觉综合的场景,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运动感觉等多种感知能力来体验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境,更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

信息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实验与文科没有关联的传统观念。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创建的逼真的实验场景,能够在实现动态高效的交互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互动合作、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枯燥文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在新文科建设中,教育信息化扮演着重要角色,历来被认为是促进新文科新一轮知识增长的核心手段之一。最初,教育信息化被广泛应用于文科教学,主要作为教学的辅助性工具和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虚拟仿真技术被引入文科教学,从而辅助实现对社会化工作场景的直观再现,并将逐步实现智能化场景下的人机互动以及应用场景的自动调整。在应用虚拟仿真教学技术时,难以进行量化操作和监测,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在文科教学中很少受到应有重视,使用频率较低。

近年来,人文学科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速度明显逐年加快,建设如火如荼,2020 ~ 2021 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合计新申报的项目达 151 个,是之前教育部 3 年认证项目数量的两倍之多。汉语言文学专业尽管是个传统专业,但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也能大有可为。以《古代文学》为例,在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上,已有南通大学“《楚辞》象征体系虚拟仿真实验”、南开大学“中华诗教诗词吟诵虚拟仿真实验”、温州大学“山水诗之意境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河南科技学院“中国古典诗歌与古代文化‘全媒体+多资源’虚拟仿真实验”等项目。

李薇(2024年1月)在《高校文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探析—高校文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探析》认为通过建构 “层次化+ 梯度式”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具有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实操能力、拓展社会实践参与等应用成效,为探索高校文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加强新文科建设提供参考。陈惠蓉、谭幸盈、郑燕纯、李欢(2023年11月)在《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建——以《高老头》教学为例》中提出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对传统和虚拟仿真两种“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设计出可推广的“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方案。姜金良、李丽、刘国磊(2023年1月)在《人文科学虚拟仿真实验建设现状、设计模式与应用场景———基于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实证分析》提出虚拟仿真实验在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中均有应用,但也存在应用不充分、不均衡的情形。胡海义(2022年12月)在《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成绩、不足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为中心的考察》中提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太少,专业基础课较少,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布不均衡,应该整合课程资源,加强一流课程群建设,提质升级,不断增强一流课程群的协同与增值效应。

传统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资源主要以视频和文本学习为主,对于学生的实验实训能力的锻炼依然不足。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入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在丰富混合教学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丰富了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能进行基于虚拟现实资源的实践实验学习,让学生能够进行除了基于视频和讲义学习外的其他学习方式。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该研究通过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混合式教学中,创建线上线下实践教学平台,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衔接贯通,并通过虚拟仿真教学的学习情景设计,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探究性自主学习,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操作实践和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创新性学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融合现代虚拟仿真信息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1)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深入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文学类课程特色明确其教学目标,特别是针对那些需要学生实践、体验和理解的文学知识点。确定适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来呈现的教学主题,例文学场景重现、文学人物心理分析、文学意向分析等。

(2)选择虚拟仿真技术平台。根据课程需求选择适合的虚拟仿真技术平台,如VR/AR技术、3D建模与渲染技术等。利用VR技术构建逼真的虚拟场景,使学生模拟历史或文学场景,如古代文学中的战争场景,从而回归到描写战争的古诗词,增强学习体验。通过AR技术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场景中,让学生与古人直接对话,感知古今文学思维的变化,理解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意图。利用3D建模技术构建复杂的文学场景或角色模型,学以数字游戏的闯关方式完成课程预习、复习。利用云班课数据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建议和支持。

(3)收集或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如虚拟文学场景、角色模型、动画视频等,因地制宜开发教学资源,如寻找文学中的云南,云南中的文学元素,在建课过程中,注重挖掘文学在现当代社会的价值意义和呈现形式,突出地方性、民族性、思政性、时代性“四维融合”的课程内容。以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为例,温州大学建设的“山水诗之意境体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就是因地制宜的优秀典型。该门课程因地制宜,以温州著名景点江心屿为原型,以谢灵运的诗歌《登江中孤屿》为核心,展开实验设计,设置了共赴江屿之神的邀约、江上问答、澄鲜阁论艺、浩然楼评诗等具有温州地域 色彩的实验环境,富有诗情画意。

(二)研究方法

1.教学第一环节,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展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场景或背景,如古代宫殿、历史事件现场或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世界。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广东海洋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1级学生的“外国文学”课程虚拟仿真实验为例,借助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探索“18 世纪歌德创作与中国元素”文学。再如,在讲解宋词繁荣的原因时,将现代数字技术下三维动态展示的《清明上河图》呈现给学生。学生在VR的辅助下,视线随着5米长卷缓缓移动,就像在宋代的繁华街市上走了一遭,其体验是震撼而深刻的。这种呈现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宋代城市的繁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新技术的热情与兴趣。

(2)设定学习目标。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结合虚拟仿真情境,提出与情境相关的学习问题或挑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以赛促教,将赛事目标融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文学课程孵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在中华经典诵写讲、“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广赛等竞赛中,学生将文学知识与数字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生动直观地展现中华传统文学韵茂,实现文学浸润下的创新创业落地。

2.教学第二环节,知识讲解

(1)文学背景介绍。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展示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如《史记》中的西南夷、《滇程记》中的洱海、徐霞客笔下的鸡足山、兰茅故里嵩明等,通过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2)文学作品分析。利用VR/AR技术,学生“穿越”到教材场景,如唐宋时期的宫廷、市集或山水之间,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从而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风格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3)文学知识讲解。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展示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元素,如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枯燥的文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分析中。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展示文学作品中的抽象概念或情感,如“孤独”、“爱情”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3.教学第三环节,互动讨论

(1)小组讨论。学生结合云班课分组进行讨论,围绕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或情节发展等话题展开交流,为虚拟仿真提出更新创意。

(2)班级分享。通过现代化数字技术浸润式的学习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学生针对每一组虚拟仿真实验提出更新、完善的建议,或开发创意,从而接轨数字化教学目标。

(3)教师点评。结合学生虚拟仿真实验,教师对标课程教学大纲,总结各场景实验通关经验与不足,鼓励学生回归课堂知识点,更好地掌握文学知识。

4.教学第四环节,实践应用

(1)模拟创作。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上进行文学创作练习,回归写作课程,模拟文学作品,写一首诗、编一个故事,或经过深度体验虚拟仿真场景后,完成作品赏析。

(2)角色扮演。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上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尝试理解文学作品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与现实情况,从而模拟其行为和语言。通过互动式的参与,激发其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同时站在当下的角度,宏观的思考文学传承的意义。

(3)作品赏析。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实现古今“穿越”,“游历”文学作品中的山川河流或闹市,如爱琴海、古金字塔、伦敦桥、古长安、古洛阳等,以此拓展文学视野。

结语

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传统课堂教学主要停留在对于知识的简单记忆和浅层次学习阶段,对于更高维度的综合应用、个性化学习和实践性操作来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该研究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混合式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线上在线学习平台+线下课堂+虚拟仿真实验室三大学习平台共同教学,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操作实践和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混合式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许春翎,郭琦.新文科背景下沉浸式虚拟仿真商务口译实验教学研究——以华侨大学为例[J].海外英语,2024,(08):124-126.

[2]边丽娜,张旭光,张惠彦,韩洁.虚拟仿真教学在法律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法制博览,2024,(11):166-168.

[3]孟祥娟.新文科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与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07):82-84+88.

[4]张洁.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2):22-24.

[5]苏磊,高伟,马志才.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8(02):46-49.

[6]李薇.高校文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探析——高校文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01):87-90.

[7]莫丽莎,汤颖思,李欢.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技术融合探究——以外国文学课程为例[J].华章,2023,(11):138-140.

[8]陈惠蓉,谭幸盈,郑燕纯,李欢.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建构——以《高老头》教学为例[J].华章,2023,(11):123-125.

[9]姜金良,李丽,刘国磊.人文科学虚拟仿真实验建设现状、设计模式与应用场景——基于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实证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01):298-303.

[10]王凯丽,胡垂立.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混合式教学研究[J].科技风,2023,(01):103-105.

[11]胡海义.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成绩、不足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2,39(04):83-88.

[12]王晨.文科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22.

[13]王纱纱.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课程思政“一核心三联动”教学模式探索——以泰山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38):87-89.

[14]李晓娟,涂俊.中华诗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2):176-179.

[15]赵晓芳.图像的仿真美学与文学的虚拟叙事——以“上海怀旧”书写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07):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