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思政课堂教学的融合

——以《延续文化血脉》课堂教学为例

梁梓泳
  
星跃媒体号
2024年234期
广州中学

摘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本课基于统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教材内容进行探究,研究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融合。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传统文化;龙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随处可见,新课标也要求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将传统广府文化中的龙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广州本土资源和人文素材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延续文化血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爱国情怀。

一、根据学业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主题和目标

1.学业要求和学情分析

“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是统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第三单元第五课的内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这部分的学业要求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本学段的学习,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具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情感与知识经验上都有所认知,有些学生可能还接触过一定的传统文化,比如,接触过民族乐器、书法、国画、剪纸,会背诵传统经典,知晓或者参观过国内著名文化景点,了解部分中国历史名人的事迹等等。但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也不系统、不深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文化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初中的学生,而新时代的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自身作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底气和骨气。教师应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自觉承担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通过七、八年级两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阅读、提取和归纳的能力。但九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处于一般水平,对于情境的分析能力还比较弱,在语言表达、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面的锻炼还需要不断的强化。

2.学习目标的设定

(1)通过图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能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

(2)通过探究广州天河的龙舟文化,分析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信,对本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产生坚定的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面临传承困境的文化,通过讨论保护和宣传推广的措施,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课前准备:深挖资源、充分准备

(1)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的重难点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课前仔细研读新课标和教师用书,宏观把握重难点,确定教学设计的侧重点。

(2)因地制宜制定主题:龙舟文化在广州地区十分盛行,每当端午节日,各区各村的人们都会集中在一起为举办龙舟活动出谋划策,用心用力。端午节前人们会把龙舟从水底挖出来,清洗干净,再刷上亮堂的颜色,以龙精虎猛的精神面貌来迎接参观的人。在端午节期间,村民们会举办几种龙舟活动,如招景,赛龙舟,龙舟会等,在这段时间相邻的各村都会派出龙舟区游行助兴,岸边也会站满了围观的群众。不管是龙舟上,还是岸边都会出现老中青三代人,这也就体现出一种文化血脉的传承,充分展示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因此,本节课将广州传统的龙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对龙舟文化的认知,进一步挖掘其深层的内涵与价值。通过搜集相关龙舟图片、赛龙舟的视频、媒体采访村民等内容,深挖本土人文素材,打破教材对本课内容的限制,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探究传统文化价值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讲好广州故事,弘扬传统广府文化。

(3)依据搜集到的素材资源进行大议题小问题的设置:根据重难点,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的做法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

2.课堂活动:合作探究、以评促学

(1)议题一:寻文化根·悟中国智慧

课前让学生搜集杭州亚运会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内分享,从中发现中华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力和创造力。

(2)议题二:探文化之旅·讲天河故事

这部分的学习将融合龙舟文化的故事,首先,教师将课前了解的关于广州的龙舟活动进行简单的介绍,唤醒学生对于龙舟文化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其次,播放赛龙舟的视频,充分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感受赛龙舟的激情澎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依托问题引导学生成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自豪。组员在探究后进行自评以及组内互评,完成学历案中的评价表。教师在课后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以鼓励、促学为目的。

(3)议题三:品文化之美·扬中国自信

教师展示天河区政府对宣传推广龙舟文化所做的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文化是否同样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关注面临传承困境的传统广府文化—粤剧,并思考如何进行宣传推广。学生通过思考如何保护推广面临传承困境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落实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通过本节课设置的三个子议题,创设教学情境,通过问题导向、合作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广府文化中的龙舟文化,认识到地方文化的价值,用活、用好、用巧地方文化,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特色性和地域性,焕发地方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从老中青三代人共同参与龙舟活动的情景中感受“延续文化血脉”这一主题。在第三个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思考并分析面临传承困境的传统文化的去处,有利于引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深刻思考,提高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将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做一个优秀的社会公民。

3.课后延伸:夯实基础、拓展思维

在课后作业的部分设置三种不同梯度的作业:

(1)习得性作业: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绘画思维导图

(2)应用性作业:观看一集“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写一篇观后感(不超过300字)

(3)拓展性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条“我的天河文化打卡路线”,进行实地考察,并把该打卡路线的轨迹以手抄报或摄影的形式呈现,为大家描绘出天河历史文化的奇妙画卷。

通过不同梯度作业的设置,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能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应用知识,把教材内容生活化,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主体,深挖本土资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生成知识、理解知识,同时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2.融入传统龙舟文化,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把生活中的经验和教材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对本课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且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

3.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发言和探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在学生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促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教师在评价和引导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凝练教学语言的能力,更好的发挥教育机智,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加热爱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教师需要培养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挖掘本土资源,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厚植爱国情怀,促使学生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兴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甘肃教育报

[3]杨学建.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4]罗明聪.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课堂教学——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守望精神家园”为例.新时代教育报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