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乡土地域文化在农村初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农村初中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乡土地域文化的重任。乡土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土地域文化;农村初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在文化传承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青少年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本文以乡土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农村初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1乡土地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作用
1.1内涵与特点
乡土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由历史演变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它包括了语言、风俗、宗教信仰、艺术、建筑风格、生产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乡土地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地域性:乡土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乡土地域文化在色彩、风格、内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2.民族性:乡土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信仰、习俗和价值观。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乡土地域文化往往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3.传承性:乡土地域文化是历史传承的结果,它在一代代人的生活中得以保存和发扬。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4.多样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构成等因素的差异,乡土地域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来源。
1.2乡土地域文化在农村初中教育中的作用
乡土地域文化在农村初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乡土地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历史知识和民族智慧,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再次,通过乡土地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后,乡土地域文化教育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2农村初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现状
2.1宣传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当前,农村初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校对乡土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够深入,导致宣传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2学生对乡土地域文化认知不足
在农村初中,学生对乡土地域文化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情,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相关的文化活动中去。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生对乡土地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认知差异的存在,与家庭背景、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3乡土地域文化在农村初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实践策略
3.1挖掘和整合乡土地域文化资源
为了更好地在农村初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需要对乡土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团队,对本地区的乡土地域文化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具体的学习内容。
3.2创新教学方法,融入乡土地域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将乡土地域文化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本地区的民间故事、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乡土地域文化的魅力;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研究本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家乡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美术课上,可以通过学习本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绘画、雕塑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3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地域文化活动
学校应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乡土地域文化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传统节日庆典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学习乡土地域文化。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乡土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社区、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开展校外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感受乡土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3.4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为了更好地将乡土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让教师了解乡土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掌握将乡土地域文化融入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发乡土地域文化课程,形成教学合力。
3.5建立家校社会三方联动机制
首先,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乡土地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传承和弘扬本地文化。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与文化讲座和工作坊,共同探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融入乡土地域文化元素。其次,学校应与社区、文化馆、博物馆等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乡土地域文化教育活动。这些机构通常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专业人才,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地和指导。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址、文化展览,或者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行传统技艺的展示和教学。
结语
综上所述,乡土地域文化在农村初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乡土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师资培训,以及建立家校社会三方联动机制,我们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学敏,李雪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4,35(01):25-31.
[2]徐林,王阿舒.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进路——基于多学科视角的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3,34(05):168-176.
注:甘肃省教育厅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