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计算机应用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的相关问题。分析融合的必要性,剖析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融合创新策略,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促进计算机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课程;思政教育;融合创新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人们必备的技能之一。计算机应用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同样不容忽视。将思政教育与计算机应用课程有机融合,对于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计算机应用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符合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热门学科,融入思政教育顺应了教育综合发展的大趋势,使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
(二)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
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对从业者的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网络安全、数据处理等工作中,从业者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思政教育能引导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避免计算机技术被不当使用,从而提升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
(三)促进计算机技术良性发展
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远,其发展方向需要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要求。通过思政教育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融合,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科技价值观,引导他们利用计算机技术为社会发展、人民幸福服务,避免技术的滥用和负面效应,保障计算机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三、计算机应用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一)融合意识淡薄
部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任务,没有意识到自身在思政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忽略了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
(二)融合方式简单机械
一些教师在尝试融合时,方法生硬。例如,只是简单地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插入一些思政话语或在课件中添加几句道德说教,没有将思政内容与计算机应用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导致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两张皮"的现象,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缺乏系统的融合方案
目前,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大纲编写等方面,缺乏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和思政教育融合的系统规划。思政教育内容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分布零散、随意,没有形成完整的融合架构,使得思政教育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连贯性和深入性不足。
四、计算机应用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策略
(一)课程内容融合创新
1.挖掘计算机知识中的思政元素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挖掘思政点。如在讲解计算机发展历程时,可以介绍我国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为计算机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组成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背后是无数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意识。
2.融入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内容
在网络应用相关内容中,强化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行为规范至关重要。讲解网络协议时,可以引入网络犯罪案例,让学生了解违反网络道德和法律的危害,教育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时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有害信息,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感。
3.引入计算机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高级内容中,如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部分,引入计算机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例如,在软件开发课程中,讨论软件设计的目的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让学生明白软件不仅要追求功能完善,更要考虑对用户、社会的影响,避免开发出危害社会的软件,培养学生在计算机行业中的职业道德和社会担当。
(二)教学方法融合创新
1.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应用
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应用教学。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案例,如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主创新意识。对于网络安全案例,可以分析黑客攻击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明白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2.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思政融入
在项目驱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布置一个社区信息化服务项目,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为社区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考虑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服务社会的过程,理解科技应服务于社会、改善民生的价值。
3.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思政拓展
在问题导向教学中拓展思政教育。提出一些与思政相关的计算机应用问题,如"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防止虚假信息在网络上传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教学环节融合创新
1.社会实践与课程实践结合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计算机应用课程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到企业或社区开展计算机技术普及和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了解社会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学好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的热情。
2.竞赛活动中的思政教育
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相关竞赛,并在竞赛指导中融入思政教育。在竞赛选题上,引导学生选择具有社会价值的题目,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助力环保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等。在竞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考核评价体系融合创新
1.多元评价主体的引入
建立包括教师、学生、企业或社会机构等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自评和互评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企业或社会机构评价可以从实际应用和社会价值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评价指标的完善
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将思政教育效果纳入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考核指标外,增加思政内容评价指标,如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在项目实践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对知识产权的尊重程度、作品是否体现社会责任感等。通过完善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论
计算机应用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是培养高素质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融合,可以使思政教育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落地生根,培养出既掌握扎实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思政素养和融合能力,学校加强对融合课程的支持和管理,共同推动计算机应用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计算机行业和社会发展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兰芳;朱新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应用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1(4)
[2] 张瑞春.高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模式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4)
[3] 王莉.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设计[J]. 才智, 2020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