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
【摘 要】本文阐述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时空转化”“情境转化”“生活转化”“语言转化”“价值转化”的方式,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落到实处,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时空转化
情境转化 生活转化 语言转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50102049(2022)02EM-0021-04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修订,并于2021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我们党在理论建设方面每有新成果,都要提出“三进任务”,落实这一任务,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十分关键,这关系到通过国家统编教材上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问题。笔者以2021年版的思政课教材为例,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五个转化”,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时空转化
由于时空差对认识的冲击,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时空的转化。所谓时空转化,就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引导学生回溯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认识教材中的事件、人物、理论等,避免从现实出发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教学中做到时空的转化,笔者进行了三方面的尝试。一是利用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承载了历史时间和空间信息的独特功能,它以图文结合、时空结合、自然与人文结合为特质,对进一步理解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红军长征”为例,在讲授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许多学生并不能理解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利用历史地图则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使用了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这一历史地图呈现了红军长征跨越的近百条江河,攀越的数十座险峰,进行的数百次大小战斗。通过历史地图,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激发了青年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而努力奋斗。二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理解的难题,尤其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笔者将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通过历史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当时的人与事,比如通过信息化技术制作加工与知识点相关的历史音频、历史图片、历史人物画像以及还原历史重要会议场景、场面等,这样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还是以“红军长征”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制作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以及征服“娄山关”“腊子口”的情景,十分逼真,许多学生表示看到这些动态的历史画面感到震撼。与此同时,笔者对学生进行引导: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是不可想象的,新时代的长征路与红军长征相比,虽然时代变了,环境条件、目标任务等也不相同,但都是一项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新时代的长征路也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也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新的长征路上接续奋斗。三是利用历史影片。思政课教材的知识是一个平面化的知识构成,偏于理论性和知识性。思政课教学的三项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将历史影片作为辅助,实现时空转化,能够有效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例如,讲授“新中国成立”这一知识点,如果按照教材来讲授缺乏历史记忆,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此,在教学中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影片,许多学生表示观看后有很大启发,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前前后后的历史史实,而且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当然,教师要根据教学知识点的要求和教学进度等实际情况把握好,在课堂上只需要给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电视剧、电影片段即可,整个影片的观看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完成,这样就把课堂内外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二、情境转化
思政课的对象是人,一堂好的思政课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润物细无声”,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当前高校思政课中存在一种“两难”状况,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反映难教;另一方面,大学生反映难学。通过调查了解,难教和难学的原因在于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和知识性都很强,学生很难参与其中。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对多个思政课堂观察,发现许多学生上思政课抬头率低、迟到率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如何破解“两难”问题,笔者从“情境转化”这个角度进行了探索。
“情境转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陶冶学生的情感。情境转化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或者有新的体验感受。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明白道理,解决问题。情境转化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需要教师做的就是根据思政课教材对社会、历史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通过各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出来,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进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涵盖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人生理想信念等内容都可以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或通过学生演绎出来。又比如,在讲到遵义会议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根据文献资料,创编一个历史片段,通过角色扮演呈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学生不仅积极性提高,而且更能感受到遵义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的历史意义,进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经历了极其艰难的过程。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实现情境转化的方式较多,比如,可以通过绘图展现当时的情境、通过音乐渲染情境、通过语言表述情境、通过实地考察参观感受情境等,都可以实现情境转化。需要注意的是情境转化要紧扣教材内容,实事求是、以生为本。教师在情境转化过程中扮演咨询者、服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情境转化过程中是主角。情境转化只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好情境转化过程中的细节或生成性教学资源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
三、生活转化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教育的意义。许多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思政课内容较为枯燥,理论性强,似乎距离人们的生活很远,其实任何理论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理论与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中的事例、场景、对话、人物等诠释理论,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这一过程就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生活转化,这种转化是要把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跟个人的生活通过一系列环节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是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拉近思政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亲切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思考。比如,笔者在讲授社会公德时,结合一名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小明(化名)去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了,这时候小明犹豫了,在学校老师教导学生遇到这种事情要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忙,助人为乐乃是做人的本分;在家里父母又叮嘱他,遇到这种事要躲得远远的,以防被碰瓷,有理说不清。这时候小明该怎么办呢?先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教师从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助人为乐的内涵。笔者在思政课教学中,还结合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命教育等,素材都是来自学生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生活,学生有兴趣,愿意学,教学效果好。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实现生活转化,需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教学资源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可以择取生活中的先进人物的事迹,以此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可以择取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让学生通过讨论,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还可以就生活中的某一事件发表看法,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点评和引导。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比如,去法庭旁听、去社区调研、去企业考察等。当然,实现生活转化并不是漫无目的的,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如果偏离教学目标不仅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且也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语言转化
教材语言和教学语言是有区别的,教材语言一般比较正式、规范、严谨,而教学语言比较口语化,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有些思政课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还有些思政课教师存在读PPT的情况,这实际上都没有处理好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化的问题。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语言转化十分关键,否则学生不愿意听课或者听不懂课,同时,也会削弱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实际上也说明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对于语言的转化,一方面要求用语的准确性、科学性,语意的连贯性、逻辑性;另一方面要求语调富有情感感染力和语音吐字清晰,并在学生所能接受的速度前提下,在单位时间内输出最大的信息量。为实现语言的转化,笔者在具体的授课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一是引入一些社会流行的用语,使教学语言通俗生动。比如,在讲授人生观的时候,使用了“躺平”这个词,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激励学生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讲授社会某一现象时,教师引用“内卷”这个词,引发学生思考。另外,像“国之大者”“逆行者”“双循环”“不忘初心”“点赞”“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词语经常在教学语言中使用,增强亲和力和生动性。二是使用名言名句,增强教学语言的美感。比如,在讲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笔者会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讲到生态文明建设,笔者会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外,还会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如使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使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鼓励学生要勤俭节约等。三是注重运用修辞,提高语言的艺术性。为了打破在课堂教学中平铺直叙,笔者通过修辞使教学语言活起来,主要运用的修辞有比喻、对比、排比等。这些修辞,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产生联想与思考,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氛围。通过教学语言的转化,许多学生表示爱上了思政课,学习积极性提高,从单元考核来看,学生的平均成绩有所提高。
五、价值转化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也是评价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实的思政课堂存在着知识传授为主,忽略价值引领。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有些思政课教师满堂灌输,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只教书不育人。思政课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它是以价值教育为重心、知识与价值兼顾的学科,价值教育始终是思政课的本质要求。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思政课更重视情感态度等价值观层面的教育教学目标。价值转化就是以教材内容为立足点,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看问题提升到从国家角度看问题,强化价值引领,实现由知识教育到价值教育的转变,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并内化成行为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求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这一论述深刻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价值性与知识性的辩证关系,并且将两者的关系提升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规律的高度。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实现价值转化,并不否定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而是要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比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这就是把价值性融入知识性之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价值转化,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并激发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和力量。
总之,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具体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在教学中做到“时空转化”“情境转化”“生活转化”“语言转化”“价值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这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N].光明日报,2014-07-02(001).
[3]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人民日报,2014-07-11(001).
[4]樊兴丽.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J].人民论坛,2019(25).
[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注: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的策略与实践研究”(2019LSZ010)。
【作者简介】闫 冰(1986— ),男,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蒋玉娟(1965— ),女,广西灌阳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郭丽平(1985— )男,广西武宣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梁春苗(1983— ),女,广西容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