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服务区域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广西中职涉农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覃容飞
  
教师纵横
2022年8期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规模小且发展后劲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脱节、校企“双元育人”尚未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在广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速的大背景下,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研究对象,探索基于品牌引领的中职涉农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集群发展、“岗课赛证融通”、产学研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品牌引领 涉农专业 “五位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50102049(2022)08EM-0048-03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同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上述文件的出台,明确了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等各环节,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文聚焦广西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集群发展、产学研结合、“岗课赛证融通”、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对策,以促进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要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培养面向区域内不同类型岗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以服务现代大农业发展和广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顺应区域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时代使命,是广西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职责所在。具体来说,广西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应从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等方面对人才进行培养,根据现代大农业和服务区域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中职现有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使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和农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专业规模小且发展后劲不足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区),广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速,推动了农业“接二连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转变了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种养与加工流通、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全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产业链条完备、效益链条凸显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给广西中职学校传统的涉农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广西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与广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相匹配的涉农专业设置普遍存在办学条件较差、专业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脱节

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旨,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实用、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重点掌握实际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然而,长期受“知识本位”教育观念的影响,中职涉农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没有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水平偏低,不能满足现代大农业背景下农业行业工作岗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校企“双元育人”尚未形成

中职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近年来,随着“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提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学校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广西不少中职涉农专业虽然开展了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但校企仅停留在浅层的合作,校企“共建、共管、共培”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形成,校企“双元”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观念也没有得到有效扭转。

(五)专业教师团队力量薄弱

当前大多数中职涉农专业存在教师总量不足、师生比严重失衡、教师实践能力弱等突出问题。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群体基数大,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也没有系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践专项培训,部分涉农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水平低,无法按照现代农业最新的技术、工艺和规范要求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

二、中职涉农专业“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职业教育被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以下简称为“学校”)以创建自治区品牌专业群为契机,基于品牌引领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思路,针对当前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服务广西现代农业和广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目标,对接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探索基于自治区园艺技术品牌专业群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完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精准对接区域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转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服务不仅是职业学校的基本职责,也是职业学校提高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始终坚持以“怎样的方式培养人,用什么标准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产业结构分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结构,在专业培养目标中体现不同地域的培养特色。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依托玉林市这一广西农业大市和农业强市的区位优势,抓住现代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契机,精准对接和服务区域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农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融合发展、共生共长。结合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修订学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农业企业岗位能力、农特企业工作标准、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等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匹配适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二)推动专业集群发展,打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品牌、特色专业群

专业建设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和灵魂,当下中职学校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发展匹配度不高、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专业群不明显、对接区域职业岗位需求人才供给不够精准等问题,制约了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在推进涉农专业建设时,紧紧对接广西着力打造“一极两带两组团”新格局,发挥学校所在地玉林的区位优势,对接区域农业全产业链,围绕玉林市传统农业向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电商等二、三产业延伸的现实,将学校单打独斗的涉农专业往专业集群的组群方向发展,以园艺技术专业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将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旅游服务与管理(观光农业经营方向)、电子商务(农村电商方向)等专业整合为专业群,成功申报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群。园艺技术品牌专业群按照专业建设围绕“产业办、专业干、就业转”思想,结合学校涉农核心专业优势以及地方性需求的特色研判并确定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品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梳理和细化。同时,依托自治区级财政专项经费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促进加强涉农专业群“品牌”建设,推行专业集群“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基地”运作模式,确保学校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地方主导产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供应无缝对接。

(三)推行“岗课赛证融通”,创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对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要体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课证融通”和“赛教融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学校园艺技术品牌专业群坚持“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理念,通过重构“岗课赛证”项目式课程体系,形成“岗课”与“证赛”相衔接的培养方式。一是对标岗位职业能力,推动“课证融通”。将园艺技术品牌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1+X”证书对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技能考证和企业培训考证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企业岗位进行无缝对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二是对标职业技能大赛,推动“赛教融合”。园艺技术品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无缝衔接,通过将技能大赛项目进行碎片化、任务式改造,把技能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技能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技能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等途径,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与实践能力。

(四)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校企融合、研训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学校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职学校要加快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产学研结合,校企双方共谋专业发展,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近年来,学校园艺技术品牌专业群加强校企合作,从“1+N”(一校多方多企)转向“校企融合、研训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广西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广西中农富玉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20多家区内外大型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广西南药药业有限公司、广州缤纷园艺有限公司等50多家区内外企业深入协作共同育人。引入企业生产项目,推动校企“双元”联合培养学生,将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生产实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园艺品牌专业群创新性地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现代特色农业人才需求接轨,推动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生产资源相结合,营造虚拟仿真职业场景开展生产实训,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训练高度一致。同时,发挥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的作用,积极听取企业用人需求,广泛收集不同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信息,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此外,争取企业的力量联合办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和冠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专业实践课程和总课时,为学生创造跟岗实训、顶岗实习、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实现企业和学校双方互惠共赢。

(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双师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化、膨胀化发展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中职学校的育人质量和水平,也影响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问题,学校涉农专业针对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制定多层次、立体化的“双师型”“创新型”教师培养策略。

一是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依托学校重点开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涉农专业教师开展教学和实践能力培训,重点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借助自治区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传帮带”,开展师徒结对帮扶活动,为涉农专业青年教师安排导师(师傅),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吸引区域内优质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与企业的知识、技术、工艺发展前沿相对接;开展专业技能大比武,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提升教师的“双师”技能。

二是构建“创新型”教师培养体系。学校涉农专业对接区域重点行业企业,促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施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新方式、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新模式,建设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通过与区域内优势企业搭建教师培训基地,开展教师技术技能专项培训,推动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提升“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技能;学校涉农专业以团队形式与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创新合作,鼓励“创新型”教师带着任务到企业,开展以任务目标为导向,提升教师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的实践锻炼,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生产研发技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依托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群建设契机,学校涉农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且服务区域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紧紧把握现代农业和广西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对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探索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专业集群发展、岗课赛证融通、产学研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位一体”举措,推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涉农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彦伟,祝新耿.中职涉农专业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思考[J].河南农业,2020(18).

[2]李春涛.农村中职学校现代涉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职业,2019(11).

[3]杨剑,寇恩华.三轮递进、交替式中职涉农专业人培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6).

[4]齐英,寇恩华.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三阶段三对接,理实交替式”[J].现代商贸工业,2017(5).

注: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重点项目“中职学校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涉农专业为例”(GXZZJG2020A05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容飞(1986— ),女,广西容县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

(责编 杨翠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