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初、高中思政课教学优化探析
【摘 要】本文分析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理论根据及现实基础,针对思政课一体化建构的困境,提出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初、高中思政课教学优化策略:统筹初、高中学段衔接,强化课程内容规划;统筹学段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养;结合认知与思想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做强课程思政,为教学业务研讨提供便利。
【关键词】初高中 思政课 一体化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50102049(2022)12EM-0031-04
思政教育一体化,就是从学科结构、教学内容、目标设定、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其开展进程明确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强调思政教育不是思政课教师的“专利”,而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它鼓励“盘活资源”“活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人人重视、全员参与、全科落实”的思想教育新体系,逐步构建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思想教育新格局。在一体化建设背景之下,为了优化初、高中思政课教学,学校应该着力统筹初、高中学段衔接,强化课程内容规划,统筹学段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提高专业理论素养,结合认知与思想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做强课程思政,为业务研讨提供便利。
一、一体化教学的理论根据及现实基础
(一)一体化教学的理论根据
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有助于构建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思政教育体系,其现实意义可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有助于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衔接。第二,有助于遵循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是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思政课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体现了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推进和完善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探索和建设符合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思政课体系的过程。第三,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内容需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契合学生认知发展情况。学生的三观应当基于持续认知发展逐步构建。初、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在成长的黄金时期,认知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均有所不同,推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旨在让这些能力获得衔接发展。
(二)一体化教学的现实基础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实践,更是坚定立德树人方向的根本保障。初中生和高中生都正处在人生当中知识积累和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都需要得到更有力且更连贯的道德指导。作为中学的两个构成阶段,初中和高中思政课的学习目标、思维特点、学习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课程在类别和内容上都有着很强的对接性,同类科目的知识基础基本上可以被看作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整体,显现出同类性和一体性特点,具有开展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思政课一体化建构的困境
(一)初、高中课程标准彼此衔接和融合还不够顺畅
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的依托及抓手。初、高中课程标准有所不同,将两者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笔者发现,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它比较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比较注意教学提示等,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比如,关于“经济制度”部分的教学内容,初中课程标准阐述的内容是了解当下基本经济制度。在建议这一项所提示的内容,仅仅是要求学生采集资料,探讨社会生活出现改变的原因。笔者认为,此种阐述内容相对比较笼统,具体指向不够明确,使执行者不易把握教学内容深浅的度。而高中课程标准阐述的内容是“理解经济制度”,提示中给出的议题是“讨论制度的优越性”,要求很明确。又比如,要求学生阅查资料与开展讲座活动这一项,高中课程标准的陈述很明确。这两者的差异,类似的问题还存在很多。为了促进一体化建设,笔者认为,对于初、高中课程标准,应该尽量使彼此更好的衔接和融合,尽可能使其发挥更好的指导性作用。
(二)课程设置缺乏总体布局及有效衔接意识
初、高中思政课程本质上属于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其培养目标存在统一性,教学内容也集中布局,这为促进一体化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内容一体化构建,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征的。但是,在初、高中的课程设置中,有些内容存在重复现象。例如,初二《道德与法治》中的经济、政治制度等内容板块,初三《民主和法治》中的建设法治国家等内容板块,同高中学段内容存在重叠现象。即使在内容详略与排序上有所不同,但都摆脱不了内容布局存在重叠的嫌疑。
(三)初、高中思政课教师缺乏一体化意识
执行思政课教学的主体为思政教师。促进一体化建设核心在于激发教师主动性,促进其深入认知一体化建设。但是,由于评价体系、考核方式的引导问题,致使一些初中思政教师热衷于学生思政课考试的合格率,而一些高中教师侧重于关注学生考试试卷上的分数。这些教师认为,只要有考试和考核,便需要学生背诵及记忆知识。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理念创新的勇气,缺乏了解及认知一体化的意识,更缺乏促进一体化建设的动力。
三、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初、高中思政课教学优化策略
德育培养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解决好初、高中德育衔接问题,有助于强化和优化德育工作,能够突破传统的德育模式,达到教育资源有效整合。要使初、高中德育很好地衔接和融合,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究一体化建设,使立德树人任务落地生根。在一体化建设视域下,对于怎样更好地优化思政课程教学,本文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几点策略。
(一)统筹初、高中学段衔接,强化课程内容规划
课程内容为实现科学目标的载体,也为教学的有力抓手。对初、高中思政教师来说,要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与行业专家和专业同事开展有效交流,突破学段壁垒,重视分层分类,全方位掌握教学目标与内容等;还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及知识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进行教学,特别要进一步思考初、高中思政内容的彼此衔接。
1.研读思政教材及课程标准
初、高中思政课内容属于一个有机的整体。思政课教师需要研读教材及课标,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才能总体上全方位地掌控好课标、教学目标的落实过程。比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习到有关中国共产党党建知识的时候,为彰显我党的地位,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共产党的知识,可以把基本政治制度内容进行迁移。比如,中国共产党如何把党的宗旨、奋斗目标变成党的主张及全党的意志。为此,教师需要做好这几点工作:第一,横向比较找差异。要寻找到适合初、高中教材中彼此能够衔接与类似的教学内容。第二,避免内容的重叠。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建议进行对比,准确掌握初、高中学段教材内容,仔细研究同类教材中内容的差异,设计好具体的教学方式等。第三,纵向衔接谋总体。对初中思政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提高或降低内容理解的难度和要求都是不合理的。若提高教学难度,则将初中与高中课程的理解要求相同,成为变相的教学理解要求重复。这样做,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导致资源的浪费。对高中思政教师而言,要掌握好思政教材中高中与初中内容相衔接且又有相同点的地方,基于学生原来已有的知识储备,就要设法持续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有效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与能力培育。
2.要以尊重学生学情及发展规律为核心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致使很多初、高中思政课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甚至互相不熟悉。所以,出现了初中教师不熟悉高中的教学情况和课程改革的程度,高中教师不了解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了什么知识、采取哪一种方式学习的现象。由于他们都没有对双方的学情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会发生盲目、重复讲解相同内容的情况。正是由于初、高中教学前后顺承环节出现问题,致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错误的想法:思政课原来就是重重复复地讲这些内容。这种心理会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青少年有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从初中升入高中以后,都会抱着好奇的心理看看高中的课程与初中的课程有什么不同,结果,在政治课堂上又听到了初中思政课同样的内容,学生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教育需要尊重学生学情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品德的养成和发展规律,科学地设置学科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统筹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
思政课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其使命。统编教材全方位的实施大幅度调整,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契机,同时也面临较大的挑战。广大教师也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加强学习,迎接教材变化的挑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使自己适应时代的变革发展。
1.擦亮政治底色
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思政教师担负着教育和引导学生前行的责任及使命。高中的教师注重的是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初中的教师注重的是巩固学生思想基础。初、高中思政教师都应该注重学生的政治认同及思想意识的培育,共同促进学生政治认同意识的提高,使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自己的祖国。思政课教师本身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及坚定的立场,让自己的思想意识能够紧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要借助正确的主流语言传播党的声音和传达党的智慧和意向。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具体的现实案例剖析政治道理,擦亮思政课的政治底色,引领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正确把握成长方向。
2.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
唯有正确观念,方可指导正确的教学行为。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发展成社会人需要经过多个阶段学习知识和心智的启发等,此过程也属于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现实观念及行为方式经过这个过程以后会变得更加成熟。所以,学生的品德塑造及人格培育并非一蹴而就,是经过由低到高的各个阶段衔接,进而经过千锤百炼之后产生完整发展的过程。在一体化格局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打破传统观念,融入一体化意识,突破学段壁垒、课程边界,在重视不同学段教学的同时,做到高屋建瓴,从而达到认知一体化构建的整体性。
3.教师的专业理论要深厚
对思政课教师来说,专业理论深厚就是基本功够深厚。基本功是否深厚,就决定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能直接决定立德树人的成效。初、高中思政教师的学历、专业素养各有不同,特别是那些还缺乏法律知识的思政教师,随着法治内容的不断丰富,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面对新的教学任务,他们会表现得力不从心。因此,学校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请进来”就是邀请专家来学校做报告,对学校的教学、教研进行指导等。“走出去”就是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定期与先进地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交流,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或到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校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延伸教研深度,提高团队教师的总体素养。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法治素养不高的情况,可采用初、高中教材研究对接的方式进行教师培训。对于高中和初中教材所涵盖的宪法、民法等区块的教学内容,可以聘请大学的专业教师来讲课,对初、高中教师开展培训及指导。也可以通过定位对接的办法,让初、高中教师和大学的专业教师定期交流,建立一体化的长效机制。通过发挥大学专业教师的辐射作用,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初、高中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结合认知与思想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
政治课的落实,旨在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道德得到培养,并非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原理和学到条条框框的教条理论。对学生的教育应使他们懂得知行合一,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思政课本身来说,它除了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并且,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它的正确和完善。教育工作者可结合学生认知程度的层次水平和思想特征,组织学生进行相应形式的体验。首先,情感性体验。让学生参加一些能震撼心灵和拷问其思想道德的活动,例如,讲解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2“爱在家人间”内容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护蛋行动”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十月怀胎之辛苦,进而让学生懂得关爱母亲、理解母爱。其次,现实性体验。让学生参加现实活动,进而受到道德教育。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活动等,使他们在活动体验中心情愉悦、境界提高。例如,当讲授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6.2“多彩的职业”时,为教育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正确的途径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听报告等形式,进一步认知不同行业工作的特征及环境,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理性地制定个人的职业目标。最后,意义性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行去寻找能够考验自己、促进自我道德和能力提升的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在放假期间自己外出打工挣钱,体验生活的艰辛和一个人生存的不易。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异样的人间生活,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及意义。
(四)做强课程思政,为教学业务研讨提供便利
1.统筹课程,做强课程思政
在开设思政理论课的过程中,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基于一体化背景设置。思想道德的教育推行,不能单单依靠思政课程,要促使课程更加开放。学校要积极主动开发各学科的思政资源,强化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通,通过思政课程内容多元化产生教育合力,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局面。第一,寻找德育元素。在中小学阶段的每门课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德育元素,这为促进课程思政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教师需要改变观念,要把立德树人理念当作教育的第一要领。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根据学科特征寻找德育元素,将学科、思政教育等融合一起。例如,在生物这一门学科中存在着生命教育的元素,在语文学科中处处都是德育,在历史课程中的历史故事、历史事件都包含着德育元素,在劳动实践教育课程中也融有科学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元素,在军训活动中存在友谊、合作、顽强拼搏等思想品德素材。第二,整合德育资源。由于各学科都存在着德育资源,学校应该根据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根据各学科的特征,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教育合力。这样,协同推进,遵循学生的认知情况,有组织地推行一体化的思政教育,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为教学业务研讨提供便利
为了能够给初、高中思政教师在推行一体化教学业务研讨时提供方便,首先,学校应该多组织研讨、培训会议,组织思政教师开展业务研讨;各学段学校之间应该构建起合作关系,定期安排思政教师开展业务沟通,且建立活动档案资料。其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学校资源管理、交流活动组织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制度及资金得到保障,为不同学段思政教师深入交流提供方便。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采取鼓励措施,鼓励相同学段学校之间和不同学段学校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关注初、高中教师之间的交流,切实提高初、高中教师的教研活动质量,为初、高中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搭桥铺路,为推进一体化教学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杨立冬,周江.初高中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的原则与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7).
[2]贺钢.初高中思政课课程一体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3]高欣.关于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点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1(31).
[4]李绪杰.初高中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5]杨使兵,侯新旺.新时代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探索与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0(18).
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A类课题立项“‘立德树人’视域下初高中思政课衔接研究——以钦州市第二中学为例”(2021A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陆海娟(1985— ),女,汉族,广西钦州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责编 谭宏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