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1+X”证书制度下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探析
——以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为例
【摘 要】本文分析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重要性,针对实施“1+X”证书制度面临的困境,对标“1+X”培养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带头人、打造“1+X”证书制度下新的课程模式、打造“1+X”证书制度下新的校企合作相融合模式、打造“1+X”证书制度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论述基于“1+X”证书制度下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关键词】“1+X”证书制度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50102049(2023)10EM-0057-04
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从2014年开设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以来,以培养学生“仓储与配送”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方向,为社会输送了近千名有扎实学识的物流人才。但是,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需要具备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因此,开展“1+X”证书制度下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获得专业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种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拓展就业创业本领;“1+X”证书制度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技能水平;“1+X”证书制度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实施“1+X”证书制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学习动机不足
对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221班与231班共11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13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6份。
根据图1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调查结果,在回收的10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33%学生表示是主动了解就读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62%学生表示是被动选择就读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46%学生表示学习兴趣越来越高,82%学生认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学习与初中的学习基础相关。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是在没有了解该专业的前提下被动选择物流与服务管理专业。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对学习好坏抱无所谓的态度,学生表现出上课听课不积极和态度消极怠慢、只做自己觉得对的或者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无视校纪校规。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在学生中推行“1+X”证书的考试困难重重。
(二)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师资综合水平低、教学模式单一
从图2得知,物流专业教师团队中师资力量不足、教龄结构不合理。教龄3年以下的占比较大,教龄3年以上的教师占比较小,缺少“老带新”。因为年轻教师多,教师存在专业知识横向面不宽和纵向深度不足等问题;师资综合水平不高、教师教学模式较单一,导致多数物流专业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教学情境变成线上教学,教学的内容和设置都没有变化,教学方法也还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等。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没有教师愿意在课堂上开展“1+X”教学。
(三)课程学时安排不合理、教材更新速度慢
物流专业课程分为三个类别:专业技能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首先,从表2中得知,课程学时设置不合理,有的专业技能核心课一个学期每周课时只有2节。其次,课程教材更新速度慢。近几年,活页式教材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材不断更新,而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物流专业选用的教材大多还是旧版教材。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无法与“1+X”证书的相关内容衔接是当前实施“1+X”证书制度面临的困境之一。
(四)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程度低
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参与度较低,大部分停留在表面,没有从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师资互换、课程设置对应岗位能力等环节紧密、深入合作,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作用、价值难以体现,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弱。企业参与度低,学生参加“1+X”证书的考试积极性不高。
综上所述,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在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引导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使“1+X”证书制度的推行面临一定的困难。因此,为完善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必要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效果。
二、基于“1+X”证书制度下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一)对标“1+X”培养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带头人
一是培养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带头人为首的物流团队,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共同学习“1+X”证书制度,共同学习如何将“1+X”证书融入日常教学,共同学习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共同探讨“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条件。如可以参照广西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参考目录里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标准和要求。通过自主报名参加由人社部举办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试,考取“物流师”相关等级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或自主报名参加由在人社部门备案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举办的“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考取相关等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另外,还可以邀请兄弟学校或企业内的物流专家或技术能手进校开展培训,从横向与纵向强化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让物流教师队伍一起往“双师型”团队迈进,共同优化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标准。
二是加强校企深度合作。首先,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实践平台。学校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打造教师对口实践平台,让教师参与到物流企业的实践项目中,同时还可以邀请物流企业的专家到校开展物流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物流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促进教师对物流行业动态的了解。其次,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建立校企合作教师实践平台,让物流教师有机会到物流企业进行技能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技术更新、岗位需求,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对行业动态的了解,从而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更新。
三是完善教师企业实践评价机制。教师企业实践评价机制要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同时还要注重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价,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并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如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评优评先加分等。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让教师在实践中了解物流专业的工作岗位需求、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了解企业发展的需求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差异,结合实践锻炼的收获对实际教学进行优化。
(二)打造“1+X”证书制度下新的课程模式
一是教学内容对标“1+X”证书制度。把“1+X”证书的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教学内容,改变以往理论课时大于实操课时的情况,教学环节强化实操技能培训,加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重新制订“1+X”课程教学内容,推动学生综合技能发展,实现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目标。二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高效转化。建立以“1+X”证书制度为基础的“预、做、教、学、做”五位一体的课堂环境。“预”就是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将上课内容相关知识与技能做成PPT或视频的格式,让学生提前预习;“做”就是在课中,学生分小组对预习的知识技能进行实操,组内互相帮助;“教”就是教师在掌握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初步实操情况后,开始正式上课,对学生实操过程中薄弱的环节进行着重教学;“学”就是教师教一个步骤,学生跟着做一个步骤;“做”就是学生实操课程内容,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让学生将课堂学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实操环节中,以实际操作者的身份解决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实操化,实现“教”与“学”的高转化。三是课程设置“专门精准”,有效区分核心课程与方向课程。首先,参照“1+X”证书制度的内容与要求,将课程内容模块化。比如,参考校企合作标准设置与物流专业有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课程,保证教学内容与“1+X”证书制度相衔接。以物流与供应链职业基础课程教材为例,物流与供应链职业基础课程教材中一个完整模块的知识内容可以设置模块导学、学习目标、案例导入、知识链接、模块测评等板块。在模块导学板块,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勾勒出本模块的核心知识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学习本模块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在学习目标板块,明确给出本模块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便于学生对照检查学习效果;在案例导入板块,用精心设计的典型实际案例导入课程教学,给学生带来真实情境体验;在知识链接板块,围绕学习目标、技能目标,选取核心的知识点,辅以“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学习专业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职业技能;在模块测评板块,通过围绕“1+X”证书的考核要求,设计重要知识点测评练习,方便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其次,物流专业教师专人负责核心课程科目,每个学期合理安排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实现课程之间的互相衔接。最后,重新修订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专业核心课程课时每周应不低于4节,专业方向课程课时每周不低于2节,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专业性知识与技能。
(三)打造“1+X”证书制度下新的校企合作融合模式
一是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协商,邀请企业专家共同修订物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价值。这样,既确保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又确保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更新而更新。二是采取联动教学。协调企业技术能手定期到学校开展企业岗位需求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将企业岗位需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物流专业不同岗位的需求,了解企业发展所需知识与课堂学习内容之间的异同。通过联动教学,企业负责传授业界最新岗位需求,学校负责更新培育学生的新方式新方法,进而结合“1+X”证书制度的要求,共同制订基于“1+X”证书制度的校企合作融合模式。三是学生的目标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根据实习岗位的需求、知识与技能等目标培养学生,并指导学生制订一份属于自己的实习方案。如教师在教授叉车技术课程时,从叉车的启动、取货、卸货等环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应对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课程内容,从而达到学生技能应用目标。
(四)打造“1+X”证书制度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定期组织物流专业教师团队到区内外兄弟学校调研“1+X”证书制度实施情况,借鉴优秀的案例开展实施工作。与兄弟学校协商建立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模式,互通有无,互相调换物流专业教师到校听课、上课。如本校缺乏相关实训设备而兄弟学校有,即可派遣教师与学生到兄弟学校上课学习。其次,组建以学校物流专业骨干教师和合作企业骨干技术能手为主的专业团队,从企业岗位需求、学校物流专业基础条件和“1+X”证书制度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内容、实施措施等内容,建立以“1+X”证书制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校企合作等,打造“1+X”证书制度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1+X”证书制度的推行旨在鼓励学生获得专业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种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这是改变职业学校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贺维英.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探讨;以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0(6).
[2]罗杏玲.1+X证书制度下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
[3]卢怡.“1+X”证书制度下书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21(3).
[4]贺卓行.基于1+X证书制度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7).
[5]尚书山.“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2020(7).
【作者简介】李松钊(1995— ),男,广西平南人,研究方向为物流教学。
(责编 苏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