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在地国际化”视域下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郭慧钰
  
云亦媒体号
2025年3期
赣南医科大学 341000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地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旨在探索“在地国际化”视域下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现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包括强化中外合作宣传、建立完备管理体系、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贴近市场需求设置课程、以及加强教学质量保障。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为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实践参考,助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在地国际化”;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互动与合作不断加深。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关键途径,不仅能够吸引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增强学校的国际化程度,还能培育出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才能的优秀人才。尽管如此,地方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在培养人才方面依然遭遇了不少难题。如何在“在地国际化”视域下,探索出适合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和相关研究,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强化中外合作办学宣传工作

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成功实施,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地方高校应当积极掌握合作办学的主动权,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并积极地进行宣传和推动,以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宣传工作中,重点应当放在充分展示项目的优势和特色上,如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国际化的教学环境等。通过采用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可以显著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报名参加,进一步推动项目的成功实施。具体来说,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宣讲会、开放日活动,邀请潜在的学生和家长参观校园,亲身体验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氛围和设施条件。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如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和在线广告,发布合作办学项目的详细信息和成功案例,以吸引更多关注。此外,与国内外教育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他们的推荐和介绍,也能有效提升项目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在宣传内容上,高校应当详细阐述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术研究机会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等,让潜在的学生和家长全面了解项目的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已经参与合作办学项目的在校学生或校友分享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心得,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示项目的实际效果和优势。例如,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便是江西省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例证之一。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成立于2015年3月,是南昌大学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联合举办的临床医学(生物医学)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是中国首个临床医学专业类的中外合作教育项目,开创了江西省医学类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此外,该项目还积极引入了国际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学习环境。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还能获得宝贵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机会。

二、建立健全完备的管理体系

为了迎合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的管理体系亟需经历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主动学习和采纳国际高校的成功做法,尤其是那些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性管理理念,以此来创新和改革我们的内部管理体系。这不仅涵盖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质量评估方法等领域的改革,还包括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确保与国际高校在这些方面能够实现相互衔接和匹配。唯有通过学位和学分的互认,以及推行弹性学制,我们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吸引国内外的杰出学生前来深造,进而提升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

例如,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在管理体系方面,着重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搭建与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加强其独立学习能力,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师生、学生间的互动紧密结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同时,学院实行导师制度,由导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参与答辩并展示其研究成果。学院的管理与监督形式涵盖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师生联席会议等。各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以探讨项目发展战略、交流项目教学安排与学术研究进展,对课程考试试卷及成绩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并对教学质量效果进行评估。同时,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还会结合相关文件对项目进行认真的检查和总结。学院的培养特色包括注重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通过举办“学生英文研究论文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暑期实践夏令营和学术研究学习班”等活动,邀请专家进行科研专题讲座等,强化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确保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其学院所开展的项目均获得了教育部门的正式认可,如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在2020年就成功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三、坚持培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深深植根于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之中,这是提升教育质量、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关键所在。地方高校应当积极寻求与国外知名大学的深度合作,共同建设高质量的合作办学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的机会,也为教师搭建起国际交流的平台。选派具有潜力的教师到国外顶尖学府进行长期或短期的进修、访学,使他们能够直接接触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和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为了确保出国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研究,地方高校还应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包括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安排舒适的住宿环境以及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他们在国外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措施,激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进而扩宽学校高层次人才的队伍,提升整体的教学科研实力。与此同时,学校还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引进外籍教师,特别是那些在各自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外籍教师的加入,不仅能为学生带来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和文化体验,还能促进中外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学校的国际化进程。通过构建这样一支多元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地方高校将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全球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就特别注重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学院的授课教师由中英双方学校优秀教师组成,英方教师为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教师,主要负责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英方的实验教学;中方学科基础课程教师经学院严格选拔进行英文授课;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临床实习工作由南昌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教师生授课。此外,学院单独聘请外籍教师,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了English Support小班英语教学,专门教授英语口语、阅读、写作和欧美文化等内容,提高英语水平。学院还投入经费与解剖教研室共建解剖3D实验室、与基础医学院共建生物信息教学设施、与实验教学中心共建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力争为学生提供科研毕业论文的实验场所,更利于开展实验教学活动。通过这些合作,教师们有机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也增强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推动教师参与国际学术活动,通过访学研修等方式,紧跟学术前沿,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基地建设。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学院联合申报了30余项省级国际合作项目,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学校的国际化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贴近市场需求去设置课程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设置需紧密贴合当前及未来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深入调研行业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的特色需求,以此为导向,精心构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富含地方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这一方案不仅要体现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能力结构的深刻理解,还要充分融入地域文化的独特元素。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着重强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深度融合,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高标准要求。核心知识构架应成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围绕此基石,科学规划涵盖广泛科学知识、前沿科学技术、深厚人文素养、高效表达沟通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五大模块,形成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结构。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英语课程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英语课程的课时和内容深度应该显著增加,不应局限于语言技能的提高,应融入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游刃有余,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例如,南昌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充分考虑了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行业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精心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该项目是中国首个临床医学专业类双学士学位的中外合作教育项目,开创了江西省医学类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先例。学院的课程体系特别注重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有机融合,依据临床医学的核心知识构架,精心设计了一个全面的课程体系,涵盖了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人文培养、表达沟通和实践等五个重要的方面。此外,学院还大幅度增加了选修课程和英语课程的比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进入实验室探索科研以及医院发展临床技能的平台,大三的实验室项目和大四大五的医院见习实习提供了运用课本知识并锻炼科研以及临床技能的机会。这些有力的措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升学率,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全面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核心,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和项目的持续发展。地方高校在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和教学结果的有效性。这包括制定明确的教学质量标准,涵盖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学习管理系统等,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实施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既注重知识掌握的程度,又重视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定期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同时,地方高校还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和经验,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EFQM卓越模型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构建适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机制,不断提升项目的国际化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以浙江工业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该项目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涵盖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校采用全英文授课,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同时结合国内实际,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辅助材料。为了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学校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提供辅导和帮助。在考核评价方面,学校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评定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等,更科学详细地去评价学生。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国外合作院校的专家来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浙江工业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这些举措,为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保证了学校在教学质量、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六、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在地国际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此,地方高校应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具体而言,地方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实习实训、企业导师制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南京工业大学与德国一所著名高校联合开展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度重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该项目与多家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了实习实训基地,学生不仅能在这些基地中接受实习实训的锻炼,还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研发项目之中,与企业专家并肩作战,共同解决技术难题。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营造多元交流氛围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中外合作办学的领域,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校园文化和营造多元化的交流环境,对于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通过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因此,地方高校应定期策划并举办国际文化节、国际学术论坛以及国际学生交流会等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参与交流。此外,建立国际学生社团和国际友谊班级等组织,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如国际交流论坛和在线学习社区,为学生开辟更多样化的交流途径。

以苏州大学与澳大利亚某高校携手合作的“国际商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例,该项目高度重视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培育工作。学校定期举办国际商务文化节,广邀国内外企业家及学者莅临校园进行专题讲座与交流研讨。同时,还设立了国际学生交流中心,为国内外学生打造了一个集学习研讨、交流互动、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通过上述举措,该项目成功构建了一个国际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国际化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在地国际化”视域下,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宣传、管理、师资、课程、教学质量、产学研合作以及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强化中外合作宣传,可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参与;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确保项目规范运行;培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贴近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全面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营造多元交流氛围,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西安邮电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苏州大学等高校的成功案例,为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启示。这些高校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不仅提升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和效果,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地方高校应当持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改革与创新进程,不断探寻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国外顶尖学府的合作与沟通,引进更多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而提升学校的国际化程度与综合竞争力。此外,地方高校亦需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充分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成长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向玉,魏露雨,葛瑞红.“在地国际化”视角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J].现代英语,2022(11):70-73.

[2]董晓梅,吴文英,孙恩昌.中外合作办学促进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J].未来与发展,2023,47(12):75-78.

[3]杨富国,陆冠尧,陈忻,等.地方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风,2023,(32):25-27.

[4]郝辑,韩旭.中外合作办学视角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探析[C]//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德风文化艺术中心.2023年高等教育科研论坛桂林分论坛论文集.吉林财经大学;2023:3.

[5]王蔚,韩顺杰,贾文超.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模式实践与探索[J].科技风,2023,(14):148-150.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23年度青年项目(项目编号:JY232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