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家校社协同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研究

桂雪平
  
云亦媒体号
2025年3期
冮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213000

摘要:小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是指在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后,具备能够有效运用自己知识、态度和技能认识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具有关心他人、责任感、积极建立人际关系、能够灵活应付各种实际状况的能力。社会与情感能力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家校社协同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展开分析。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小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社会情感学习

党的二十大强调了要把精神生活的提升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这意味着,我国的发展既要注重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又要注重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一点体现在教育上便是,不仅要聚焦于知识技能的培育,更要强化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塑造,这是提升个体全面发展、打造人际和谐的关键路径。这一理念强调通过教育引导,挖掘学生的共情、同理心及团队协作能力,以促进学生的人格特质、情感素质和责任感的发展,从而构筑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个人内心世界。因此,将社会情感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一、社会情感能力的内涵

社会与情感能力并非一成不变,其可以被培养、被塑造、被情境化,其关键在于对环境的适应性。我国学者立足于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结合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揭示了社会情感能力的核心要素:强调帮助学生透彻领悟并巧妙应对自我、他人、集体三个层面的关系。

首先,自我关系的建构。要求个体具备深度的自我认知,这涵盖了对自己情绪、兴趣、价值观和独特才能的深入洞察,这些构成了自我认同的基础,包括自我认知、自尊和自信。而自我管理则涵盖了运用自我认知调控情绪,有效缓解压力,鼓励积极反思,以及培养坚韧的自我驱动精神。

其次,他人关系的建构。涉及两个关键维度:他人理解、他人管理。他人理解强调的是对他人的深度洞察,涵盖理解他人的观点、情绪波动、兴趣爱好以及行为模式,从而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人立场。而他人管理则是进一步发展,涵盖有效的沟通策略,如尊重差异、妥善处理冲突以及维护和谐的人际互动[1]。

最后,集体关系的建构。包罗了集体认同和集体行为管理。集体认同不仅要求个体接纳并内化集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且能激发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至于集体行为调控,体现在个体如何以符合社会期待的方式行动,如通过合作、团结以及承担集体责任来展现自我。

二、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特征

首先,在自我认知方面,社会与情感能力欠缺的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与正常学生交流,由此可以学会正确的行动方式,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因而对自己的表现更加满足。但是,在家校社协同教学的背景下,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不足等情况,会逐渐丧失学习信心,这使得这一部分学生更易产生自卑感,或者是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其次,与普通学生相比,社会情感能力欠缺的学生,社交能力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差、在“攀比教育”下长大,在学校生活中往往处于被拒绝排斥的地位。久而久之,便会远离集体,最终演变成自闭症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对于深受情感行为障碍影响的学生,通常其社会情感能力也相对缺乏,大多表现为具有攻击性行为、破坏倾向、情绪低落、焦虑不安以及社交回避等负面行为。

最后,就集体认知与集体管理方面而言,众多研究显示,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欠缺在集体中的具体表现为:无法遵守班级基本规则和集体生活秩序。而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特点更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以提高其社会情感能力[2]。

三、家校社协同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改进学校管理

在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学习要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满足感。

首先,做好需要调查研究,制订工作计划。学校要对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需求、可用资源进行调研与评价,对其进行剖析与诊断,并根据调研结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识别其在社会情感成长中的核心挑战,以设计学校层面的“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策略。这个方案要求细致入微且切实可行。

其次,要创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理解和接纳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管理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一个充满关怀的师生情感互动框架,旨在培养师师、师生、生生和谐共处的氛围,如教师需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以同理心和耐心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并无条件接纳学生的独特性。校园环境的设计也应考虑个性化因素,如名人画像、励志名言、温馨提醒和展示学生的创意作品,都应反映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阶段[3]。

(二)开设社会情感学习课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强调生活经验的教育价值,因为情感是塑造人格的关键要素。为此,学校可以引入社会情感教育模块,通过诸如“新起点”、“冲突解决”、“反对霸凌”、“目标追求”、“自我认同”、“人际交往”和“成长转变”等主题,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交和情感理解能力。这些课程设计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情感发展需求,采用螺旋上升和渐进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团队合作和个人体验,以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深化和情绪管理技能的提升。

此外,社会情感学习的实施还应分为“预热活动”、“主题引导”、“实践探索”和“反思总结”四个阶段,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渴望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创造互相关爱、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感觉,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温暖的课堂中避免出现害怕、焦虑等情绪。

(三)学校与家庭、社区成为合作伙伴

仅依赖学校的管理和传统教育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家庭和社区在塑造学生社会情感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学校、家庭和社区要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共同构建支持体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首先,成立由教师组成的“社会情感学习辅导小组”,该小组除由学校管理人员外,还应吸收关注教育与学生发展的父母、社区人士,为其在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的发展给予支援与协助。其次,增强父母、社区成员参与社会情感教育。通过家长会、家长训练会等方式,使父母学习了解、接受自我,并对自身情绪进行辨识与控制,并在与子女相处中,理解并以正确的方法,管理子女的不良情绪。最后,进行主题训练,提高父母的社会情感培养能力。通过主题训练,让父母学会如何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并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学会在与子女的交流过程中,掌握其内心想法,对其观点给予尊敬,对其长处给予肯定,正视子女的不足之处,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引导子女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

(四)共享“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信息

学校、家庭、社会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不断监管“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进展,全面评估学生在校园和家庭的行为动态,使家庭和社会成为该项目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

首先,家庭、社会要加强与学校方面的沟通,三方共享信息。学校方面也要积极与家长、社会接触,让学生父母以及社会相关人员及时掌握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情况,通过定期分享学生在校园内外的人际互动和情感学习成果,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各方需达成一致,接纳并赞赏学生情绪表达的成熟,以及学生在社会情感技能上的成长。应采用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如电话、面对面交谈或社交媒体等,以深入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实际表现,共同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性格的不同,制定有利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对策[4]。

其次,利用各种渠道实现信息交流。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学校倡导与家长、社会共同构建社会情感教育的桥梁,激发家长投身学校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学校与企业的协作效率。学校通过家长会议、现代信息技术等途径强化家校沟通,利用微信教育公众平台、校园网络、家长群组以及社区信息共享空间,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为社会、家庭方面提供更好的教育板块,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社会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重视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提高的主要趋势之一。当前,我国很多学校正逐步建立起以学校为主、家庭为基础、社会为辅助的新型教育方式。通过情感教育,注重人格修养,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优良情感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丽楠.家校共育下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01):238-241.

[2]李大印,张顾文.家校合作何以影响高中生社会情感能力——基于SESS 2019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05):52-61.

[3]姚昊,陈淑贞.家庭教养方式何以影响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生师互动的中介作用[J].教育学术月刊,2022,(04):45-51.

[4]卢立涛.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与情感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22,(01):17.

桂雪平 女 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中小学一级教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