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李慧慧 麻富学
  
云亦媒体号
2025年14期
甘肃省静宁县城关初级中学 74340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各学科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思政课教师可基于跨学科视域,整合心理健康教材的相关内容,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本文从新课标的视域入手,重点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指出了二者融合的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初中阶段教育教学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中,切实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应当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在很大程度上给初中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使得此类问题的研读和解决变得更为敏感且棘手。从这个意义上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实现教学综合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新课标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初中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广泛涉及道德、法律、国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目的是帮助初中生解决青春期心理、情绪、思想方面的问题,培养其知识认知能力,落实道德素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目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从来不可或缺这是二者有机融合必然性的体现。

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健全人格素养的内容。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了健全人格素养培养的内容。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敬师长等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学生是否自尊、自信,是否具有情绪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将两者结合,可以整合出更为全面、立体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均受到关注,得到培养。

实际上,人教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都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专门设置一课来展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爱护身体”与“滋养心灵”,从不同角度展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分别设置“揭开情绪的面纱”、“学会管理情绪”两框;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中也涉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可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十分紧密,而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增强二者融合的力度和质量,最终确保学生们从中受益。比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和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健全人格、认知自我、应对挫折、调整情绪、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将产生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

所以,从学科融合、知识纵深交叉的维度看,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汇将产生积极意义,也将为教育工作的深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课标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以新课标的全新要求为基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渗透、融入要贯穿始终,要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要求,以此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成长,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新课标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出明确要求,这无疑给学科教师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新课标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体现立体、综合、全面的特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不可缺少的。学科教师要锚定教材和课堂,详细分解课程内容与核心知识点,使之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深度对接,打造立体包容的教学样板,确保教学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学生道德情操、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素养的全面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将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和课堂,同时拓宽眼界,提升教学整合能力,广泛联系社会热点,磨砺学生心理健康的综合认知。

实际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脱胎于社会实践,与社会现实存在不可分割的复杂联系,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也是社会化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基础心理素质。所以,通过与社会性热点的联系,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发挥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功能,让学生们的“心理体验感”得到优化,切实展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多元价值。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学生们近期出现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制作小型的“调查问卷”,让学生们对困扰自己的心理现象进行剖析。之后,围绕“我眼中的亲情”“家人之间的爱”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与家人、亲情形成联系,以此消除学生们的突出心理问题,以亲情的大爱化解个人的“小我之困扰”,提升情绪的纯洁度,恢复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也可以打造“家校合作”策略,引导学生家长广泛参与,制定全天候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模式,对接学生心理状况,优化学生的心理与情感体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张桂梅、钱学森、袁隆平、李振声等知名人士的纪录片内容,与课程形成对接,引导学生们从心理和情感层面进行思考:人如何才能绽放生命的光彩与价值?通过互动讨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同时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热点进行深度探寻,在其中化解个人的小情绪和不良情感,磨砺思维认知与情感态度。

综上所言,随着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全新的教学思维和模式正成为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其中,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借助课程教学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然成为教师的中心任务之一。

我们认为,教师要提高认识,细化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组织实践活动,开展情境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促进学生心理、情感、情绪的有效调节和发育,使其在抑制不良情绪、提升心理成熟度和耐受力等方面获得明显进步。同时,教师要适度干预,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扶,确保教学功能最大化。

备注:本文系2023年度甘肃省平凉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研究》  (课题号:PL【2023】GH89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