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从互构到互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摘要: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者的产生与发展从相互作用逐渐深入到相互融合,展现出严密的内在逻辑,二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了辩证统一。本文旨在以乡村振兴与铸牢的融合为切入点,借助角色、文化和情感融合为动力源泉,并以结构融合为必要手段,多维度地研究发掘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互构到互嵌的内在逻辑,旨在为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这一理念逐渐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并受到细致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多民族区域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环节,同样备受瞩目。然而,以往的研究鲜少探讨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尚未形成紧密相连的理论与话语框架。基于此背景,本文致力于研究发掘乡村振兴与铸牢之间深层关联,并构建从互构到互嵌的系统框架。
二、核心理论基础
(一)理论根基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乡村振兴与铸牢意识完全契合马哲和马政经的内在要求,是本研究议题的理论出发点。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我们在关注物质基础的同时,不可忽视先进的意识对物质基础的帮助。在民族振兴进程中,进一步加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作用。接续脱贫攻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作出的战略部署。在此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为多民族区域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理论支撑
文化共生强调各民族间的文化和谐共存、互动交流与相互包容。这一理念构建了一个基础框架,使多元文化在遭遇博弈挑战时,能借助共生的力量实现共存,并最终迈向共赢的局面。尽管乡村振兴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但其深层次实施却深深植根于文化基础之上。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不仅能够加深各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的伟大实践。文化被视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心灵深处,表现为一种真挚、朴素且纯粹的情感认同。因此,文化共生理念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支撑。
三、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框架
(一)价值共识
乡村振兴与铸牢意识在价值层面实现达成共识。二者都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致力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终极目标,一同描绘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美好愿景。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国家政府通过积极谋划民生福祉、解决民生难题,满足了各族群众最切身的物质需求。同时,聚焦于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我们应紧密围绕“以民众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念,将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
(二)功能协同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愿望,以文化共生为基础,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与铸牢意识在功能上展现出协同性。它们打通了制约多民族区域乡村内生发展的障碍,构筑了促进各族群众三交的精神纽带,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有精神家园。这一过程找到了推动多民族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同心圆,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嵌逻辑
(一)嵌入起点
以关系融合为嵌入起点,是推动多民族区域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全面互构迈向深度互嵌的关键所在。关系融合指的是个体的行为融入到他们直接互动的关系网络中,并实现有价值的信息交换。在多民族区域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主体、政策、社会、经济和空间的全方位融合发力,形成了稳固的外部关系网络。这一关系网络不仅促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引导是关键,村民意愿是根本,社会参与是助力。各级党委及政府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推动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融合。同时,社会组织在润滑两者关系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动力源泉
在初步嵌入阶段,关系整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交融奠定了坚实的外部关系框架。尽管如此,情感联结尚未充分形成,各项政策的有效执行仍需借助国家权威力量以及公职人员所承载的公共权力来确保实施。因此,在动力阶段,我们需要以角色转变、文化熏陶和情感凝聚为动力源泉,助力巩固各族村民的情感纽带。首先,通过角色转变,各民族群众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成为推动乡村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三)必要手段
文化互融是推动群众心理相互包容与认同的重要手段。在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各族群众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心理空间,这一空间源于共同的历史印记与拟亲属情感交互,由此产生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借助文化互融,我们能够在促进各族心理联结与情感契合的氛围中,实现心理与文化深层次扎根,进而推动文化心理的向好发展趋势。这一过程有助于增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更能激发他们的共同体意识与深深的爱国情怀。同时,互通互融还有助于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稳固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分析了多民族区域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从互构到全方位互嵌的逻辑框架。通过理论分析方法,本文得出下面的结论:
多民族区域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辩证统一关系。它们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互构阶段,多民族区域乡村振兴与铸牢意识在价值上实现了共享、在功能上实现了协同、在作用上实现了互补。这一过程为两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互嵌阶段,以关系融合为起点、以角色融合、文化融合和情感融合为动力源泉、以结构融合为增效手段,共同推动了多民族区域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全面互构迈向全方位互嵌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龚晓潇,曾鹏程,孟楠.从互构到互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洽逻辑[J].广西民族研究,2022,(06):73-82
[2]马喜梅.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民族学刊1-9.
[3]刘苏荣,潘小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4):27-3.
[4]王麓淙,刘金林.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逻辑与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家
[5]罗琛,陈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追问与实践路径[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3.
[6]尹响,郭曼琦.共同富裕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民族学刊1-22.
[7]徐杰舜,杨军.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战略[J].思想战线,2017,43(02):76-87.
作者简介:孙童瑶(1998.10);女:回族;河南洛阳人;硕士在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由 2024 年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从互构到互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资助(项目编号:YCYB202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