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美术课堂重构
——以湘版小学教材”设计·应用”领域教学案例开发为例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导向。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核心素养的引导,对传统美术课堂进行重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本文以湘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设计·应用"领域为研究载体,采用案例开发的方法,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全面重构,提出了一套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模式。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这种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课堂重构,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审美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核心素养与课堂重构的耦合路径
1. 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变,标志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重要飞跃。传统的三维目标主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核心素养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涵盖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这一转变体现了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学会学习、思考和创新,同时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设计·应用”领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为创意实践和审美判断两个方面。创意实践强调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颖独特的设计方案;而审美判断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够评价和创造美的作品。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设计·应用”领域的核心素养目标。
2. 课堂重构的四个维度
(1)目标重构:将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层级目标设计。这意味着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虑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各项核心素养。例如,在设计课程时,可以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如基础知识、技能应用、创意表达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各项核心素养。
(2)内容重构:对教材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这包括单元整合和在地文化的融入等方面。通过单元整合,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更加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融入在地文化则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方法重构:采用项目式学习和情境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来达成学习目标;而情境化任务驱动则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评价重构:引入表现性评价量表和过程性档案袋,全面评估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表现性评价量表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反馈等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而过程性档案袋则可以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作品和成果,反映他们的成长轨迹和进步情况。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二、实践探索:湘版教材"设计·应用"教学案例开发
1. 案例设计思路
在开发湘版教材《生活中的标识设计》(适用于四年级下册)的教学案例时,我们首先对标新课标,确定了素养目标的分层设计,包括基础技能、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三个层次。这一设计思路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设计技能,还能在创意表达和文化内涵方面有所突破。
2. 课堂实施过程
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情境创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动力,我们以校园文化节的需求为驱动任务,让学生设计环保标识。这种真实的应用场景不仅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活动链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标识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链。首先是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标识案例,让学生了解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接着是文化探究环节,提取湖湘传统纹样,引导学生探讨地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这一环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创意实践:在掌握了基本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之后,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实践。从手绘草图开始,逐步过渡到使用数字工具优化作品,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4)展示应用:最后阶段是在校园场景中模拟张贴标识,检验学生的设计成果。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还能够接受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反馈和建议。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3.评价策略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采用了三维评价表,该评价表涵盖技术完成度(30%)、创意独特性(40%)和文化内涵(30%)三个方面。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此外,我们还结合了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自评和互评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还能够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作品和意见。
三、成效反思与推广价值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发现,学生的设计作品从模仿逐渐转变为创意表达,体现了核心素养的提升。课堂观察反馈显示,学生的合作学习频次明显增加,跨学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有机嫁接,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做中学"模式在低年级设计思维启蒙中的有效性,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如课时分配与素养目标达成之间的平衡问题。未来建议构建校本化的"设计·应用"案例资源库,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庄美玲.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高年级版画教学的研究与策略——以湘教版美术教材为例[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2023:3.
[2]李俊杰. 导向教学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4(18):129-131.
[3]胡俊华.美术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策略——以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J]. 湖北教育,2023(3):69-70.
作者简介:张娅娜(1984.10)女 汉 山西省临汾市 本科 中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