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为探究对象,深入探究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实践路径。通过系统分析当前教学评一致性现状,发现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脱节、教学过程与评价方式割裂、教学反馈与评价运用不足等问题。构建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框架,提出了目标导向、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反馈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性;道德与法治
一、探究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现状
当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与评价维度不匹配、过程性评价实施不足、评价结果运用不当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侧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活动与教学目标存在脱节,无法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未能有效指导教学改进。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必须深入分析问题成因,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路径。从学科特点来看,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道德判断力、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科育人价值,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二、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性框架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致性框架的构建需要立足学科特点和育人规律,充分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这一框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统整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将学科核心素养细化为具体可评价的表现,明确学生在知识理解、能力发展和价值认同等方面的发展要求。教学过程设计应围绕目标展开,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和情感体验。评价设计则需要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建立完善的评价数据分析机制,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在具体实施中,采用目标引领、过程监测、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落实。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促进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形成科学的教学评价文化。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健康看电视”为例,教学设计紧扣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媒体的意识和能力这一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认识电视对生活的影响,养成科学观看电视的习惯,提高媒介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查学生的看电视习惯,引发对问题的思考。设计“我的观看日记”活动,让学生记录并分析自己观看电视的时间、内容和感受。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不合理观看电视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组织学生制定健康观看公约,明确具体的行为准则。评价设计采用多元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一周观看记录表,让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开展小小观察员活动,鼓励同学之间相互监督和提醒。通过家校联动,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共同见证学生行为的改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收集评价信息,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看习惯。通过这种教学评一致性设计,不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促进了学生媒介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性方案
教师要加强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明确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和要求。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深化对教学目标的研究,确保目标设计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采用项目学习、情境体验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和互评。加强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运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家校协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数字化评价工具,提高评价的效率和科学性。通过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经验交流和案例研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加强教学反思和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正确认识广告”为例,本课围绕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和判断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展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分为认知体验和实践应用两个阶段。在认知体验阶段,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广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广告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真实广告案例,帮助学生识别广告中的夸张和误导成分。设计广告侦探活动,让学生收集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广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践应用阶段,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小广告主活动,让学生尝试设计符合商业伦理的广告。评价设计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设置广告评析表,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评价广告的可信度。开展消费者体验活动,让学生模拟消费场景,体验理性消费的重要性。教师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观察学生在家庭消费中的表现变化。通过这种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学生不仅掌握了正确认识广告的方法,也提升了媒介素养和理性消费意识。
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致性问题,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框架,并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将核心素养要求融入教学设计全过程,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能够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学科特点和育人规律,又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一致性是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对推动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价值。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教学评一致性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中的应用策略,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军令.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C]//教育发展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4.
[2] 范文雪.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多样评价智慧——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J]. 课程教育研究,2021(15):44-45.
[3] 包怀有.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 甘肃教育,2024(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