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

刘丽萍
  
云亦媒体号
2025年57期
漳州市龙海区港尾镇城外小学 363105

摘要:文章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明确协同教育模式的原则与策略,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和评价。三方协同教育模式有效整合各方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能力,显著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家校合作;社会资源;协同教育模式;数学核心素养

一、引言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单一的学校教育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构建家、校、社三方协同的教育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其教育影响深远且持久;学校是系统教育的核心场所,拥有专业的教育资源与师资队伍;社会则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场景与文化氛围。三方协同合作能够整合各方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为小学数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提升,塑造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构建家、校、社协同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多种智能类型,如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等。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学生不同智能的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与环境刺激,挖掘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潜在智能优势,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生态系统理论

强调个体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态环境。三方应保持积极互动与合作,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为学生提供稳定、支持性的数学学习生态位,促进其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度的持续发展。

三、构建家、校、社协同教育模式的原则

(一)目标一致性原则

家、校、社三方应围绕小学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制定各自的教育计划与活动方案,确保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方向上保持高度一致,避免教育方向的偏差与冲突。

(二)主体平等性原则

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尊重各方的教育功能与独特价值。家长、教师和社会教育者应平等参与教育决策与实施过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共同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数学教育条件,摒弃一方主导、其他方从属的传统观念。

(三)资源整合性原则

整合家庭的亲情陪伴与生活教育资源、学校的课程教学与师资资源、社会的实践场地与文化资源,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例如,学校可借助家庭的生活实例丰富教学案例,利用社会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升数学教育的丰富性与实效性。

(四)沟通有效性原则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机制,确保家、校、社之间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全面。学校应主动搭建沟通平台,如定期举办家长学校、社区教育论坛等,培训家长教育方法,分享教育成果,了解社会教育需求与资源信息,促进三方在教育过程中的深度理解与紧密配合。

四、构建家、校、社协同教育模式的策略

(一)加强家校合作深度

开展家长数学教育培训课程,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内容涵盖数学学习心理、辅导技巧、课程标准解读等,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如引导家长如何通过生活场景(购物、理财等)培养孩子的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习惯,使家庭成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有效延伸。

建立家校数学学习共同体,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数学教学活动。如家长志愿者进课堂分享职业中的数学应用、协助组织数学兴趣小组或竞赛活动等,增强家长在孩子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参与度,促进家校教育的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家庭 - 学校数学学习氛围。

(二)拓展学校与社会合作广度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入优质数学教育资源。例如,与专业数学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拓展性数学课程,如数学思维训练、数学建模等,丰富学校数学课程体系;邀请数学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或学术报告,拓宽师生数学视野,提升数学教育的专业性与前沿性。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学校与社区合作建立数学实践基地,如社区花园测量、居民用电量统计分析等项目,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建立三方协同教育机制

成立家、校、社三方协同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牵头,家长代表、社区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负责制定协同教育规划、协调各方资源、监督教育实施过程。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讨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如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帮扶、教育资源分配等,确保协同教育的顺利推进。

构建三方教育评价体系,综合考量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数学学习中的表现。评价指标包括家庭数学学习习惯养成、学校数学学业成绩与学习态度、社会数学实践活动参与度与成果等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情况,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反馈与指导,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持续改进。

五、结束语

家、校、社三方协同教育模式为小学数学教育开辟了新路径,通过优化资源整合、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评价体系,三方共同推动学生数学能力与素养的全面提升。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协同教育的深度合作机制,增强其可持续性和实践价值,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潘丽香.基于“家校合作”模式下小学数学教育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4,(02):102-104

[2]潘丽香.基于“家校合作”模式下小学数学教育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4,(02):102-104

(本文系2024年度漳州市龙海区第四期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立项编号:ldy202445)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