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国际化路径:基于‘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案例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国际化路径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对卫生合作案例的分析,可以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启示。文章探讨了公共管理专业国际化的内涵及其路径,包括国际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国际化合作平台的搭建等内容。结合“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案例,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以推动公共管理专业的国际化进程,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国际化路径;“一带一路”
引言
当代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政修养同样不可或缺。医学教育不仅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医生,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思辨能力。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国各类院校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强调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需要突出专业特色。医学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重要领域,更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公共管理专业国际化的概念
国际化进程中的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超越国界的认知和全球性的战略眼光,以应对多变的国际公共问题。伴随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从事公共管理学习的学生不仅要熟知国内的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还需掌握处理跨国事务的技能。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公共管理的国际化发展显得格外关键,特别是在公共卫生、生态保护以及全球治理等关键领域,跨国合作和经验交流显得尤为必要。公共管理专业国际化的本质,在于培育既具备国际视野、又能深刻理解不同文化,同时拥有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以在全球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公共管理专业国际化路径的探索
2.1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国际化学术发展,打造一个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课程架构显得尤为关键。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该课程架构需涵盖全球治理、国际法务、跨国协作以及公共卫生管理等关键领域,兼顾国际视野与本地实际需求。通过引入国际教育资源,不断刷新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对国际事务中遇到的多样挑战的理解与应对能力,特别是在公共卫生挑战、环境保育、全球气候变迁等跨边界议题上制定应对策略。譬如,在卫生合作方面,课程可以涉及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卫生法规解读、卫生政策评估等内容。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也为他们将来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2.2 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对于公共管理学科走向国际化至关重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协同作用下,高等院校应当引进具备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学人才,并强化对在职教师国际化的培训。具体措施包括组织教师参与国际学术研讨、赴海外进行学术研究、加入国际协作项目等,以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与国际研究协作能力。同时,开展中外合作教育和学术交流也是培养双向教学人才的有效手段。比如,通过共同培养计划、跨国研究合作等方式,吸引海外教师参与,增进中外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资源互通,进而促进教学品质的整体提高。
2.3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平台的搭建
构建国际化的合作与交流体系,不仅有助于增强高等学府在国际上的声誉,同时也为学生拓宽了国际化的学习与实践路径。依托“一带一路”的宏观规划,我国的医学院校得以与沿线各国的知名学府、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公共卫生组织搭建起稳固的长期伙伴关系,推动跨国科研协作、学术互鉴以及学生实习等活动的开展。这一国际化合作架构的建立,使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国际项目中,深入了解各国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策略与经验,从而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此外,院校亦可引进国际知名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组织跨文化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全球学术前沿直接对话的平台,助力他们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发展。
3 公共管理专业国际化路径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国际合作与联盟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与联盟建设是实现公共管理专业国际化的重要战略。高校应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联盟,共享教育资源、开展联合研究、培养跨国专家。通过加强跨国学术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的管理模式与公共政策,拓宽其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此外,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推动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内容的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公共管理的最新需求。国际合作与联盟建设不仅能促进学术研究的全球化,还能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3.2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调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需要不断调整,以应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课程内容应结合国际公共事务中的现实问题,如全球卫生合作、国际灾害管理、气候变化政策等领域进行调整。课程设置要符合国际化需求,增强学生的跨国合作能力、国际理解力和全球治理能力。例如,在公共卫生管理课程中,学校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国家的卫生状况和公共卫生政策,分析跨国卫生合作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球卫生管理能力。
3.3 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完善
为了确保公共管理专业国际化路径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高校应定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效果进行评估,考察学生在国际项目中的表现、跨文化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通过建立长期跟踪评估体系,学校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全球公共管理的复杂需求。评估体系还可以根据国际合作项目的反馈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提升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更多的国际化经验。通过系统化的评估与反馈,学校能够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和个性化的国际化学习路径。
结语:
公共管理专业的国际化不仅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需求,更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公共管理专业的国际化路径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通过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与联盟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有效地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治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优化国际化路径并实施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可以确保学生在全球公共事务中取得更好的实践成果。未来,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应继续推动国际化教学改革,为全球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澜祯,史正东.医学院校书院制”三全育人”的实践与启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 43(6):68-73.
[2]欧姗,贺晶.医学院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总结与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 2023, 61(15):76-79.
[3]胡欣,史贝裔.”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国际化发展——以浙江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第一医院为例[J].管理学家, 2021, 000(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