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多维性浅析
——以玉树市囊谦县“卓根玛”为例
摘要:玉树地区拥有甚多的丰富且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玉树市囊谦县的“卓根玛”为代表,体现了藏族人民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本文以“卓根玛”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多维价值。研究发现,“卓根玛”不仅是玉树地区悠久的历史文明,更是一种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民间舞蹈,折射出藏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信仰的虔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体现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表达。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卓根玛”;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其世代相传,兼具再创造性,认同感和持续性,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社会治理经验,道德秩序和教化思想等文化基因[1]。玉树地区拥有甚多悠久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玉树市囊谦县的“卓根玛”为代表,体现了藏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追求。从2004年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在中国政府主导下全面推进,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华文明建设,玉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玉树各民族生活土壤,满足多民族民众的共同文化需要,为各民族共同享有,共同参与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承。非遗保护并不是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获得一项“名声”就是该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延续,也关系到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动态性、群体性、代际传承、生活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
一、“卓根玛”的概述
囊谦卓根玛起源于公元1119年北宋宣和年间,盛行于清朝中期乾隆年间。据考证,清代嘉庆年间由囊谦县尕尔寺第七世活佛尕尔仁波切成林永嘉搜集整理“囊谦卓根玛”约38个曲目,现已失传。1998年以来,县民间传统文化爱好者吉曲乡籍人士布才哇、扎西才仁搜集整理出了22个曲目。这些颇有内涵的词义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历史沿革,也是他们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瑰宝。其舞蹈部分有九姿八风。舞蹈表现九种姿态为:媚态、英态、丑态三种为身技,猛烈、嬉笑、威胁三种为口技,悲悯、愤怒、和善三种为心技。舞蹈的八种姿风为:妩媚、凶猛、豪迈、恻隐、可厌、可笑、奇异、恐怖。九姿八风在舞蹈时把心理活动表露于语言和动作上,“卓根玛”承载着藏族独特的信仰和价值观。
二,“卓根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况
玉树市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举办各类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跨地区协作展开文化交流,提高了公众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关注度。并合理利用数字媒体的发展空间,向外界展示大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2019年2月6日春节·藏历新年双节之季,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囊谦县白扎乡吉沙村一直传承着囊谦历史悠久的“囊谦卓根玛”在囊谦县委县政府、囊谦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囊谦县白扎乡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终于拥有了“囊谦卓根玛”传承基地,
参加“囊谦卓根玛传承基地暨囊谦卓根玛传习所”的领导有:囊谦县委副书记朋措格来、 囊谦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巴桑、囊谦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局长 达拉旺青、囊谦县白扎乡人民政府乡长扎西南加等领导(如上图所示)。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同时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囊谦文化传承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出台的与西藏非遗教育传承有关的文件主要有:《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遗法”)、《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简称“纪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简称“宣言”)以及《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简称“办法”)等。2019年4月19日,由囊谦县卓根玛传承基地主办的囊谦县“卓根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签约仪式在囊谦县第二完全小学举行,校长俄金曲吉及学校高层领导、卓根玛传承基地负责人拉东·才索南等参加了本次仪式(如下图所示)。
签约仪式上囊谦卓根玛基地负责人拉东·才索南表示为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导和鼓励下一代接班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签约仪式,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弘扬囊谦优秀的歌舞文化艺术,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传承是民族文化丰富和更新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文化彰显时代价值的重要途径。”[3]。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校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孩子们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拉东·才索南等参与人员与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文化,对祖国的热爱。[5]
三、“卓根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多维性体现
增强民族和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非遗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屈原的纪念和对爱国精神的崇尚,并带动文化价值的丰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卓根玛”承载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体现了藏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信仰的虔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与民族民间文化的承续传载息息相关,“中华文明连续性传承发展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反过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在历史连续性中创造和丰富中华文明”。[6]
促进社会文化多样性,丰富文化生态。不同民族,地域的非遗项目各具特色,2016年9月玉树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顺利开幕,丰富了社会整体的文化生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卓玛根”的舞艺和文化内涵不仅维系了藏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增强了藏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包容与理解,非遗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包容和理解,能够让人们欣赏和了解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减少文化偏见和误解,从而提升社会凝聚价值。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7]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加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8]
带动经济,丰富政策的价值。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动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基础和灵魂工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其核心就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文化空间”。[9]非遗不是没落的,不是过时的,它是活着的、绽放的,是有生命力的,它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于囊谦地方经济,“卓根玛”潜力巨大。文旅融合浪潮下,以“卓根玛”表演为核心,开发民俗文化游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餐饮、住宿、手工艺品销售;围绕其服饰、道具制作,催生传统手工艺产业集群,拓展就业、增收渠道,赋能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民众生活的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常被地方政府或旅游从业者凝聚为旅游符号,成为表现自我、理解社会的途径,成为民众精神共振和情感共鸣的文化表达。”[10]
“非遗传承的最大特质是活态传承”[11]“卓玛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其实用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承价值并重,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藏族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和保护。
结语
“卓根玛”是少数民族非遗沧海一粟,却彰显非遗价值多维性全景。珍视保护此类瑰宝,需政府政策护航,资金扶持,学界记录研究,民间传承创新协同发力,让非遗价值释放,为民族发展续航,使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总结本文玉树市对于宝贵且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远超于很多地方,但是展望未来,世界正站在充满无限可能与变革的崭新起点,诸多令人瞩目的趋势与图景徐徐铺展,更需要以发展的趋势线上进。总之,通过对“卓根玛”这一代表性项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有益借鉴。非遗并不是抽象的,而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因此要使非遗在日常稳稳扎根,枝繁叶茂,聚全民之力托举非遗传承“火炬”,照亮文化赓续征途。
参考文献:
[1]王丹.文化生命体的生活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中华文化基因的逻辑进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30-136.
[2]刘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马奈锅庄舞蹈的影像化创作[J].艺术评鉴,2024(16):1-6.
[3]卢德生.从普遍境域到特殊境域: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基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6(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569.
[5]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EB/OL].新浪网:http://edu.sina.com.cn/l/2005-08-17/0956125106.html.
[6]林继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
[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8]吴斌.电视传播与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8,(5).
[9]刘祥《乡村振兴实施路径与实践》第27页。
[10]林继富.“空间赋能”:融入乡村振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J].西北民族研究,2021(4):97-109.
[11]邵卉芳.多维互动耦合: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4):125-132.
[12]常凌翀.互联网时代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路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3):167-171. DOI:10.15970/j.cnki.1005-8575.2014.03.008.
[13]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P77-78)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