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英语写作是一项兼具表达性和交际性的语言技能,是语言输出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初中生来说,双语思维在二语写作中相当普遍,然而母语负迁移导致初中生在英语写作时错误频出。本文从词汇、语法、语篇三个方面列举了初中生在英语作文中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产生的语际错误,并结合二语习得相关理论提出了规避负迁移、促进正迁移、改变对错误的传统观念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作文;母语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H315
1引言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有很多,母语是其中一个因素,而不同的理论对母语的影响和影响程度有不同的看法。行为主意学派观点认为:二语习得是习得一套新的习惯的过程,但该过程会受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习惯差异的阻碍,所以必须克服一语习惯;认知派普遍语法理论也有观点认为(如Schwartz & Sprouse,1996, Vainikka & Young-Scholten,1996):母语特征会迁移到L2 中;自动归纳理论(Carroll,2007)认为L1在二语习得中具有特殊地位,L1是L2学习的初始状态及过滤器;联结认知框架理论(Associate-Cognitive CREED Framework)认为:迁移现在在二语习得中很普遍,二语习得受一语协调,并服从一语,由一语协调的学得注意(L1- turned learned attention)会限制从二语输入获得的吸收量,从而限制二语习得发展的最终状态(Ellis, 2007:91);输入加工理论(Input Processing Theory)认为:母语会在二语习得中发挥有限的作用;社会派观点认为:一语对二语学习起积极作用。Rampton(1997)指出研究对象在交际中使用母语词汇的目的很可能是起与语篇组织的功能。二语使用者在交际中反复出现的“错误”有可能是为了证明其多语能力(Houdebine, 2002, Kerbrat-Orecchioni,1998)。Swain & Lapin(1998)指出:在受试尚未能用二语调节认知活动时需要依靠母语完成复杂的心理任务。尽管行为主义学派、认知派和社会派,对于母语对二语的影响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都肯定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英语写作是一项兼具表达性和交际性的语言技能,是语言输出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双语思维是二语写作的一大特点,用母语组织进入脑海的每一个思想,然后在逐字逐句地翻译成二语(文秋芳,2002),这种做法在二语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中相当普遍。如前文所述,学生的汉语思维在这里可能发挥语篇组织的作用,也可能是学生需要依赖母语来完成复杂的心理过程。母语思维在英语写作似乎是不可以避免的。如果母语有助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学习,这种影响叫做第一语言的正迁移(Faerch等,1987:112)。刘东虹(2003)认为汉语民族是综合性思维,是主观的,内向的;英语民族则是分析性思维,是客观的,外向的。语言和思维时紧密相连的,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语言特征。如果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对目标语的学习和理解产生偏差,造成消极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则为负迁移(Faerch等,1987:112),而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错误称为语际错误(Richards,1971)。本文以初中生英语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作文中由母语负迁移带来的语际错误(interlingual error),并探讨应对策略。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下文主要从词汇、语法、语篇三个层面对作文中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语际错误进行探讨。
2.1词汇层面的母语负迁移
英语词的形态复杂,它形态变化包括时、体、性、数、语态、格和人称等,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将汉语词汇生搬硬套在英语中会造成词性的误用或者搭配不当。
2.1.1词性误用
徐茜等(2021)表示由于汉语为表意文字,几乎无形态变化,而英语单词会根据词性变化而变化。人教版英语课本八年级上册4单元的主题是讨论我和我的朋友,学生在单元习作中按作文要求比较自己和朋友间的差异时,受母语干扰,容易出现忽略词性的情况:My friend is more outgoing and sings clearer than me.实际上,这里需要使用副词,应该改为: My friend is more outgoing and sings more clearly than me。
2.1.2搭配不当
郭嘉(2022)指出学生在写作时,常运用字对字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他们会先在脑海里构思汉语内容,随后将其逐字对应翻译成英语。这种方式极易导致搭配不当的错误。受到母语思维的干扰,英语写作中不可避免的具有明显的汉语特征,如“under his help(在他的帮助下)” “ watch a book (读书)”。
2.2语法层面的负迁移
语法层面主要从时态和时态观念错误、非谓语错误、语序混乱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2.2.1时态观念和时态错误
在汉语语言体系里,时态变化并不显著,不存在固定的用以表达时态的语法结构,同时也难以单纯凭借动词等成分来体现时态。汉语主要借助副词以及动态助词,如 “着”“了”“过” 等,来传达时态信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语的时态体系极为复杂且丰富。英语依据动作所涉及的时间范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动作在相应时间里所处的状态等因素,划分出多种不同的时态。正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时态表达上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导致初中生在英语作文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时态混淆的问题。
在2021年的黄冈中考作文中,给定的题材是演讲,演讲中的语言都是一般现在时,可是作文中涉及对过去的回忆就需要调整到符合语境的时态,这种一篇作文中不同情境下的时态转换,会让学生在考试或者练习中忘记转换或者没有意识到这类问题。
2.2.2 非谓语错误
英语的动词进入短语必须用不定式或者分词形式,而汉语的词,短语,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同样一个主谓短语,既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在2020武汉中考题中的要点内容里有几项“时常阅读,培养好习惯”,“看英语影片,了解西方文化”,“坚持写英文日记,提高写作技巧”,“向他人学习,改进学习方法” 。每一个要点都有两个动词,如果不分析清楚两个动词的关系后进行合理安排,就容易忽略非谓语的变形而写成:We are supposed to read more books ,develop good habits.上述要点中,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应注意动词短语作目的状语的形式,应该改为:We are supposed to read more books to develop good habits.
2.2.3语序混乱
汉语和英语修饰语的位置答题可以描述如下:
汉语:(状语)(定语)某人(状语)做(定语)某事
英语:(状语或者状语从句)(定语)sb(定语或者定于从句)(状语)does(状语)(定语)sth(定语或者定语从句)(状语或者状语从句)
英语修饰语位置相对灵活,而且可以无限叠加在后面,而汉语修饰语多在中心词前面。在2020年孝感中考作文的内容要点如下:“我姐姐是一名中学英语教师;中等身材,戴一副眼镜;工作努力,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热爱关心学生;能歌善舞,喜欢打乒乓球。”分析内容要点我们发现,要点提示里有很多关于姐姐的修饰语。请看学生对修饰处理不当的句子“She works hard and often helps in need people.”学生受到母语思维影响,误将in need 放在people 前面,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He works hard and often helps the people in need.
2.3语篇层面的母语负迁移
吕世权(2018)提出中文注重对意境的理解,而英语专注对逻辑进行分析。一般而言,英语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而汉语只要意义明白,用不用连词和衔接词都可以,而英语则是连词,衔接词的强制使用。在2021年黄冈中考作文中,要点提示里有这样一句:“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热爱生活,守护家园。”句中有多个动词,受到汉语思维影响,学生会根据表意需求依次写出要点提示信息,请看学生受到母语干扰的例句 “You need to be good at discovering the beauty of the nature, love your life, protect your hometown.”郭蓉等(2021)表示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如果只是通过在多个句子之间随意添加逗号来连接,就会造成句子结构错误。所以这句话需要改为: You need to be good at discovering the beauty of the nature, love your life and protect your hometown.
3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3.1对比分析中英文差异性和相似性
对比分析理论代表人物Lado(1957)认为母语干扰是语言学习者面临困难与出现错误的关键因素。外语学习之所以存在困难,根源在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差异,并且学习者遭遇的困难程度与母语和目标语的差异大小呈正相关。基于此,他主张,通过对比母语与目标语的差异性,预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并对这些错误展开深入分析与阐释。在预测这些潜在错误的同时,教师可据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探索行之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受到母语的干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母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合理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释,以此助力学生更准确地进行目标语输出。
如前文所述,迁移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当两种语言存在相似或相同之处时,便会发生正迁移,此时一种语言能够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负迁移教师要帮助学生避免,那么正迁移教师则要促进。俞理明(2004)认为母语正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英语学习的诸多领域。以语序为例,汉语陈述句的语序与英语陈述句语序大致相仿,在此情况下,英语学习过程中便容易产生正迁移,进而推动英语句法学习的进程。因此,在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分析中英文的差异性以避免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也要帮助学生意识到两种语言的相似性,利用好正迁移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3.2科学地看待语际错误
不同的学者对待错误的态度是不同的。在行为主语学者Skinner的理论体系中,他强调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陈琦等,2019,99)。行为主义理论指出,在学习进程里,学习者一旦出现错误,应当即刻予以纠正。这是因为若不及时改正,错误行为很可能逐渐固化为习惯,随着时间推移,后期纠正的难度将大幅增加。他们主张采取一切措施来避免错误。然而认知心理学家(如Corder,1967)认为学习必然伴随错误的产生。构建主义者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赋予信息意义(陈琦等,2019,135)。他们持有这样的观点:不同的语言学习者,由于个体差异,对于同一事物往往存在各异的理解路径。哪怕面对的是完全相同的事件,不同个体基于自身独特的认知结构与思维模式,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方式 。所以构建主义者认为教师需要以良好的态度和洞察力来对待学生的错误,把错误认为是学习者自己创造的宝贵资源,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价值,发挥错误的更大作用,对于学习产生的错误,教师不应该批评和指责,将错误设计成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增添课堂活力(曾保红,2010)。
教师对错误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教学实践。初中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语际错误,主要是因为在对目标语知识掌握的不够娴熟的时候,在输出过程中不自觉地依赖母语知识,这个依赖是无意识的。施光和刘学惠(2008)指出,在外语学习领域,外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个普遍共识:在语言学习进程中,错误不仅难以避免,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具有积极意义,甚至不可或缺。杨大沾在 2021 年的研究中进一步阐述,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所犯的错误,实则是其对所学语言掌握程度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效的一种反馈。教师能够借助这些错误,深入反思并合理调整自身的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认为错误是“洪水猛兽”,那么学生也就觉得犯错是尴尬的经历,这样会让学习者避免使用目标语从而减少错误的产生。这种逃避正是学习者对“错误”的不正确的看法导致的。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理性看待学生的错误,借由错误所提供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面对写作中犯下的种种错误,不应消极逃避,而要主动应对。中介语理论(Selinker,1972)阐明了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注定会形成一个不完全等同于母语又不完全等同于目标语的独立语言系统,这样的语言体系贯穿于外语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在写作中出现的错误,明白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会犯错,错误是可以提高后续正确知识的形成和记忆,激发我们更好学习的宝贵财富。
3.3发挥母语在作文课堂中的作用
许多迁移研究指出(Cook,2001),由于母语环境以及学习者已经形成的内在母语能力的客观存在,二语学习者几乎无法边脱母语的影响,母语会在一直在课堂上起调节学习者语言和认知活动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发挥母语的帮助作用而不是把母语视作为二语的敌人(文秋芳,153)。对于初中生来说,英语作文课上的母语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高层次的学习任务,还能作为一种语言资源供学生选择。所以,比起全面禁止使用母语,在合适的时间适当的使用母语似乎是更加明知的选择。
影响初中生英语作文水平的因素很多,针对初中生母语负迁移这一影响因素,教师只有让学生明白中英文共性与差异性,促进正迁移,尽力避免负迁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错误观念,发挥作文中语际错误的价值;作文课上不要全面禁止母语使用,让母语成为学生完成高层次学习任务的辅助工具;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帮助初中生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Carroll, S. E. (2007). Autonomous induction theory. In B. VanPatten & J. Williams (Eds.), 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ion(pp.77-95).
[2]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Cook, V. (2001). 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57(3):402-23
[3]Cook, V. (2001). 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57(3):402-23
[4]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 Inter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Language
[5]Ellis, N. C. (2007). The Associative- cognitive CREED. In B. VanPatten & J. Williams (Eds.), 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ion(pp.77-95).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6]FÆRCH CLAUS, & Gabriele, K. (1987).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transfer. Applied Linguistics (2), 111-136.
[7]Houdebine, A. M. (2015). De l’imaginaire linguistique à l’imaginaire culturel. La Linguistique, 51(1), 3.
[8]Rod Ellis, Principles of Instructed Language Learning. ASIAN EFL JOURNEY
[9]Swain, M.& Lapkin, S. (1998).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wo adolescent French immersion students working together. Modern Language Journey, 82(3):320-27
[10]陈玉娇.英汉语言差异视角下英语教学方法探索[C].英语广场, 2020(133):122-125.
[11]王霄云.从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看英汉句法的差异[A].海外英语,2016:95-96.
[12]张少强.通过奈达翻译定义简述中英文十大差异[C].教育现代化,2018(28)
[13]文秋芳.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0(2017.2重印)
[14]王文宇,文秋芳(2002),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64-7
[15]徐茜,祁文慧. 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影响 调查研究[J]. 英语广场,2021(1):51-53
[16]章兼中.中国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开发四十年之发展路径(二).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9(5):16-21
[17]刘东红.大学新生写作中母语策略的界定(英文)[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3(03):11-14+127.
[18]吕世权.初中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对策探究[J]. 中学生英语,2018(10):3.
[19]郭蓉,丰玉芳.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1 (26):130-133
[20]曾保红.初中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03.
[21]杨大沾.基于过渡语言理论看对待错误的态度——以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03):
[22]施光,刘学惠.EFL教学中的纠错——教师与学生的看法与纠错效果的关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02):
[2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2019.7重印)
作者简介:刘甜(1988.7.18,),女,汉,湖北黄冈,本科,中二,学科英语,429004198807180427,黄冈师范学院,黄冈4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