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风险与保护因素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生为样本,在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选取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四个层面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并分析数据。建立了依据家庭关系、校园环境、人际关系三个维度的心理健康立体模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构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多方面风险因素,如家庭环境风险、个人人际交往问题等,同时也明确了相应的保护因素。本研究旨在为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助力学生安全管理,降低心理健康危害。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理论;风险因素;保护因素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二十大报告强调 “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相关行动计划,指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 “低龄化” 趋势。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当前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稳定,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大增,他们情感丰富、不稳定,面对诸多问题,处理不当易发生风险事件,其身心健康备受关注。
(二)研究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热点,中国知网搜索相关关键词显示,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较多,但从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两个层面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较少。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集中于心理学、情绪理论等,有学者从生态系统理论角度研究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本选题以高职院校学生为对象,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制定多维度心理健康模型,加强了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特征的认知,扩展了相关理论研究系统性。
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运用和发展,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一致,包括身体、智力和道德充分发展。该理论指出满足人的需求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为从家庭、学校、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层面选取指标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学生发展理论
源于美国高校实践,经过多个阶段发展,目前占主导地位。该理论阐述学生发展为成熟个体的过程,包括心理发展、认知结构和类型理论三个方面,为高校学生差异化培养和学生事务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三)生态系统理论
由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强调个体发展离不开所处环境,将个人生态系统划分为微观、中间、外层和宏观四个层次。其现象学变式指出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为课题研究中影响因素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框架支撑。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分析
根据家庭、学校、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层面制定指标,设置问卷,对高职院校在校生进行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 194 份,分析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因素,发现各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如个人因素中学习成绩一般以下、情绪不稳定等是风险诱导因素;家庭层面家庭收入低、父母感情一般以下等是风险因素;学校层面认为学校规章制度合理程度一般以下等是风险因素;社会层面就业形势严峻等是风险因素。
(二)构建心理健康立体模型
将问卷中的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问题归结为家庭、学校和人际关系三个维度,其中家庭和学校因素为显性指标,个人和社会层面因素为隐性指标。根据不同维度在学生心理健康调研中的重要程度,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为高显性正能量、高显性负能量等 8 类,并搭建三维立体模型,对应八个象限,该模型可有效识别和划分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类型。
(三)生态系统理论分析
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指标: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将学生所处环境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应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指标。分析发现家庭环境风险占比最高,个人环境风险中人际交往能力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校园环境中师生关系融洽程度受学生重视,社会环境风险需多方共同努力应对。同时,各层面保护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学生心理健康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构建的模型中各要素共同作用于学生心理健康,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可相互转化。微观层面因素是基础,学校层面因素是桥梁,社会层面因素是中心,围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三维立体分类模型和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有效识别心理健康类型,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综合评估其风险指数。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多方面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二)建议
识别风险:学生管理工作者、家长和同学应分别从学校、家庭和同学角度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端倪。
正确引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强化正能量示范,引进社会正能量进校园。
规避风险:控制学生自我情绪,降低家庭风险,弱化社会负面舆论。
强化保护措施:家庭要营造融洽氛围,学校要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等,社会要提供包容与支持,引导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杨秀兰等,研究生社会阶层背景与抑郁、焦虑问题的相关性分析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8;
[2] 王鑫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研究 [D],闽南师范大学,2023.06;
[3] 李玉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基于 A 校的调查 [D],安徽财经大学,2023.06;
[4] 陈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生素质培养 [D],东华理工大学,2012. 06;
[5] 张剑波,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对教育改革的现实价值研究 [D],青海师范大学,2022;
[6] 吴长剑,我国地方高校校园安全治理中大学生参与机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 (01) 36-42;
[7] 邓丽芳等,新时代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现状与影响因素 [J];中国高教研究,2023 (04);
[8] 王庆,陆卫丰,刘佳昱,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校园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J],农业经济,2024 (3),85-88;
[9] 邓丽芳,虞洋洋等,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环境生态: 基于风险与保护因素的大数据研究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4 (01),41-48;
课题:潍坊市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 批准文号:潍社科学术委发[2024]6号
作者简介:苏海滨(1986.10-) 籍贯: 山东潍坊,性别 :男
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乡村振兴,区域经济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邮编:262600
作者简介2:宋倩茜(1988 .12-)籍贯: 山东潍坊,性别 :女
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电子商务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邮编:2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