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剪纸的动漫创作研究

白新炜
  
云亦媒体号
2025年82期
南京工程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

摘要:当前,中国动漫创作处于又一个上升期,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在逐步提高重视程度。而南京剪纸的非遗传承传播面临困境,将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动漫创作将是一个双赢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南京剪纸非遗项目的实地调研,基于动画专业的基本理论提出将南京剪纸动漫化的创作策略。首先,动漫创作要灵活吸收民族非遗文化特色来创作;其次,可以将剪纸工艺直接引入动漫表现形式创作中,强化动漫作品的民族风格。

关键词:南京剪纸;动漫;动漫形式;民族风格

一、我国动漫产业当前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推进,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发展,动漫的创作发展也在进入又一个上升期。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中占有的比重在逐步提升中。我国的动漫产业多年来一直在飞速发展,“十五”到“十一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30%。据中国动画学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已经突破3000亿元。

我们国家动漫行业曾经有过两次发展高峰期,第一次是新中国建立后的15年间,中国动画制作涌现了大批优秀作品,像融合中国戏剧脸谱、武打动作以及配乐等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剪纸皮影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渔童》、木偶动画《神笔》、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等,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开创了“中国学派”动画的辉煌成就。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由于受到当时国内社会形势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动漫业陷入低谷期。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动漫业再次发展,又创作了许多新的经典作品,如《雪孩子》《哪吒闹海》等,但与第一次辉煌相比,成就不算突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动漫业陷入了人才流失、创作上大量借鉴抄袭国外作品的困境,整体上步入了发展低迷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动漫创作再次走出低谷,出现了一些质量和票房都很出色的动漫作品,如《宝莲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从低谷中再次开始爬升。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剪纸概述

剪纸(南京剪纸)是江苏省南京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介绍,【据清代道光年间甘熙所撰的《白下琐言》等史料记载,南京剪纸在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

南京剪纸的个性特征极为突出,它融北方剪纸的粗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艺术形式优美异常。南京剪纸的传统品种主要包括喜花、斗香花、门笺和包括鞋花在内的刺绣花样等,其中的“斗香花”刻纸在全国独一无二,是一种天才性的创造,充分体现出南京剪纸的独特风格,丰富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宝库。南京剪纸创作时不用画稿,起剪后线条连绵不断,犹如“一笔画”,一气呵成,技艺十分高超。】

通过分析,南京剪纸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受众减少

剪纸艺术是一种美术创作,用剪刀和纸张裁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用于装饰和欣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当前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新奇有趣的娱乐作品,特别是年轻人,一般是对那些生动有趣、声光电效果十足的现代科技产品感兴趣,而不愿意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项目。缺乏年轻人的了解和接受,这些项目的传承就越难,所以,受众减少也是南京剪纸面临的最大问题。

2.资金困难

南京剪纸的受众在减少,就会引发第二个问题:剪纸项目的发展是需要经济支撑的,那么剪纸作品的销路和收益情况,就决定了剪纸项目的发展规模和未来。然而根据前面的分析,作为传统文化项目,当前剪纸作品的受众很难增加,只是维持现状就已经比较艰难了,经济收益不好,也就造成剪纸项目发展前景黯淡,这是在受众减少困境后必然会来的后续问题。

3.传承断代

当前的南京剪纸项目的传承人数量不多,年龄也大,而剪纸也再不像从前女孩子出阁后需要做刺绣活计,大都要掌握的技能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社会变迁而断绝,剪纸艺术这样的非遗项目传承就只能局限在有限的小范围里如家庭传播,一旦非遗项目的收益降低或者不能跟上社会平均发展水平,则年轻人必然会失去对它的兴趣和信心,传承断代的危机也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第三个问题了。

纵观世界动漫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只有打造开创出具有独特文化的动漫领地,才可以在世界动漫领域崭露头角,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结合以上对中国动漫产业和非遗传承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面前都有自己的发展问题需要解决。本文通过将两者结合思考,找到两者之间的一个联系层面,加以探索研究。

非遗的困境有很大程度上是较难让年轻人感兴趣,容易断绝自己的传承,影响今后发展的方向。而动漫产业恰恰是主要面向年轻人的一种文化产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结合现状,如果能将动漫创作和非遗南京剪纸有机结合起来,将会给双方带来双赢的发展前景。

本文就从这一角度出发,试图研究探索一条将非遗项目南京剪纸与动漫创作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双赢道路,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贡献力量。

三、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信息检索和文献整理,截至2024年10月,用“南京剪纸”为主题词检索,获得总搜索结果77条,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8篇,学术期刊发表49篇,特色期刊11篇,其他会议、报纸、图书等8篇。可以看出,对南京剪纸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其中涉及到使用现代数字技术与南京剪纸相结合进行传承保护研究的只有四篇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

一是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曹远发表在期刊《新闻研究导刊》上的《中国传统工匠技艺的网络传播呈现研究——以江苏地区四项非遗手工艺为例》,提出“通过分析传统技艺在网络中的传播现状,并结合技艺本身的特性,发掘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为现存传统技艺的网络传播提供经验。”

二是2022年金陵科技学院的叶聪、匡才远、张琳发表在期刊《丝网印刷》上的《南京剪纸非遗文化及衍生产品交互设计》,其中提到“南京剪纸文化动态交互设计”,有从“多媒体光盘内容的版式设计”和“Flash动画制作”两个方向借鉴南京剪纸艺术的研究内容;

三是2022年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图书馆的朱佳慧与常娥发表在期刊《数字图书馆论坛》上的《非遗数字媒体资源本体模型构建研究》,“以2021年内有关南京剪纸的数字媒体资源作为实证对象,进行非遗数字媒体资源语义化组织实验研究”;

四是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的张颖发表在期刊《文化产业》上的《南京剪纸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分析南京剪纸的发展成效、发展问题,从扩大传承队伍、积极引进数字技术、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等方面,探讨南京剪纸的数字化发展策略,以期促进南京剪纸的传承和发展”。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学界对南京剪纸项目与动漫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研究暂时还很薄弱,本文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创新性,弥补了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

四、南京剪纸与动漫结合研究规划

(一)南京剪纸与动漫结合的必要性

动漫创作需要民族文化作为发展的根基。我国中国动漫(主要为动画)的历史发展较为迂回曲折,最早的法国动画诞生于1892年,我国的动画则是到1926年才诞生,但在新中国建立后取得了飞速发展,创作了大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然后中国动漫进入创作低潮,优秀的动漫从业者流失,独具特色的作品越来越少,后来的许多作品都深受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创作风格的影响,很难再出现传承中国文化的动漫精品,其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纵观中国动漫发展的历史,那些像《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传承至今、再国内和国际上都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承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要想让我国的动漫产业再次攀上高峰,将中国特色的非遗项目与动漫创作相结合,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大胆创新,是发展中国动漫产业、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具有美好前景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

通过前文探讨,说明动漫创作引入民族文化特色,是保证其品质与生命力的重要举措。而非遗项目缺乏青少年的关注,如果能够与动漫相结合,可以让青少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对其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解决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

(二)南京剪纸与动漫结合的可行性

从我国动漫发展历史来看,将剪纸技术融入动漫创作此前已有成功的案例,著名的代表作有《猪八戒吃西瓜》和《葫芦兄弟》。

动画导演万古蟾1958年拍摄的《猪八戒吃西瓜》,是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作品,创出了中国动漫独有的一个新片种。

1986年的剪纸动画片《葫芦兄弟》,是中国动画走过第一个低谷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经典。

这些经典动漫作品的存在,说明将民间剪纸艺术与动漫技术相结合,是一个成功的发展方向,在动漫创作需要民族特色、非遗项目需要保护传承的今天,两者结合、再创辉煌,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创作策略

1.动漫表现风格融合剪纸形式

南京剪纸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一种形象直观的美术表现形式。剪纸作品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装饰趣味浓厚,造型贴近民众生活,取材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南京剪纸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花中有花”“题中有题”、造型“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艺术特色,将这些特色结合到动漫作品的视觉效果上,将会为观众带来一种新奇的冲击力,可以更好地表现作品内涵。

2.动漫创作内容表现剪纸历史

南京剪纸创作内容取材广泛,有各种花鸟鱼虫及龙凤麒麟等动植物,还有源自戏剧如《红楼梦》《西厢记》等的情景,这些都可以作为动漫作品剧本创作的内容来呈现。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动漫业正处于上升期,各种作品风格涌现出来,特色鲜明的剪纸动画是我国动漫业的宝贵财富。如果将之与南京剪纸结合,必会在原有基础更上层楼,取得更高的成就。两者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创作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及极高辨识度的好作品,另一方面也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殷梅.基于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创作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9-113

[2] 王立超.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动漫化的传承及其传播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1:81-82,104.

作者简介:白新炜(2003年2月——),男,汉,籍贯:山东省青岛市,本科在读,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专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