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梦的隐喻到人格的呈现:舞蹈《俑生俑事》的美学意蕴论析

王琴
  
云亦媒体号
2025年82期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14

摘要: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从释梦理论和三重人格理论两方面对舞蹈作品《俑生俑事》进行深度解读,通过释梦理论剖析作品构建,包括显意中的凝缩、移置、象征、润饰,以及隐意中对秦朝陶塑技术与军队组织结构的体现;借助三重人格理论分析女性角色构建,探讨本我、自我、超我在作品中的展现,旨在帮助观者深入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内涵,为舞蹈美学研究开拓新视角,推动其理论发展。

关键词: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舞蹈美学;舞蹈评论

第十四届荷花奖古典舞《俑生俑事》选材秦兵马俑。以其千人千面为切入点,突破传统,赋予兵马俑鲜活生命,让其成为有情感、保家国的战士,将 “军旅题材” 柔软化,呈现鲜活文物。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理论深度解读,助观者理解作品,也为舞蹈美学研究开拓新视角。

一、精神分析美学:探索潜意识的艺术密码

精神分析美学是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无意识理论,解释艺术创造、功用及美感起源的现代心理美学流派。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类似梦,是艺术家潜意识欲望的替代性满足,能让欣赏者获得情感释放。其精神分析美学包含释梦理论和三重人格理论。前者在《梦的解析》中系统阐述,揭示梦与潜意识的关系;后者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两个理论为解读舞蹈作品提供框架,助于挖掘深层信息、分析人物心理,开辟舞蹈研究新路径。

二、以“释梦理论”解读作品构建

弗洛伊德释梦理论是精神分析关键部分。他指出,本能冲动和欲望受环境约束,不被认可就被压抑到无意识。睡眠时意识松散,无意识冲动欲望经粉饰呈现形成梦。梦是欲望与冲动间接呈现,内容分显现表象和潜在本质,释梦即揭开伪装找真相。

(一)显现的内容——舞台梦境的艺术构建

1.凝缩:秦俑镌国心

弗洛伊德将凝缩视为造梦的 “第一机制”,它以简缩形式表达复杂隐意,通过完全消除隐意成份、只允许某一隐意进入显构、使同质性隐意合为一体等方式运作,且相互协同,为解析潜意识提供关键线索。舞蹈《俑生俑事》围绕将军俑和跪射俑展开,兵马俑制作工艺使其千人千面,面部表情揭示内心,是古代写实典范。每个秦俑背后故事不同,它们是帝国勇儿缩影,展现的风格反映秦人爱国主义精神。这与梦的凝缩相似,众多秦俑背后的个体故事如隐梦元素,秦俑整体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似显梦元素,以集中概括方式传达深层意义。

2.移置:家中盼归情,俑写战场英

移置是梦形成时,心理能量从重要观念或情感转移到相对不重要元素上,源于潜意识自我保护,能让与社会道德伦理冲突的欲望冲动以隐晦方式入梦,避开意识审查。其结果改变梦显意与隐意关系,使梦荒诞无逻辑,是解析梦境、洞察心理的关键。《俑生俑事》未按传统用男性体现兵马俑勇猛,而是以男俑背后女性形象切入,用女性柔情烘托英勇。历史中被遗忘的女性群体,其情感如飘散喟叹。该作品通过独特手法重现被忽视元素,似梦的移置,将原本不受重视元素推至舞台中央,赋予作品新意义与深度。3.象征:“衣”线串起的思念与壮志

弗洛伊德认为,梦常借象征传递潜意识信息,物体和行为在梦境中有固定象征意义,源于集体潜意识,是解析梦境、探索潜意识的关键。《俑生俑事》以“衣”为线索用象征手法呼应此理论。开篇衣服象征妻子思念;中间部分,衣服如将士墓碑,揭示妻子哀伤;结尾衣服象征将士壮志。“衣” 串联情感与精神,从思念到壮志,是理解作品深层意义的关键符号,与弗洛伊德理论相互映照。

4.润饰:时空交织,刚柔相契

在梦境形成过程里,润饰是对梦隐意的最终加工手段。梦的原始隐意经凝缩等形成的显梦杂乱无章,润饰能使其连贯且符合思维习惯,完成合理化处理,却也会掩盖部分真实隐意,分析它有助于挖掘深层心理。舞蹈《俑生俑事》呼应润饰概念。编导设置两个空间,实现刚柔转换,将战场上秦兵与家中妻子置于同一舞台,看似对立实则依存。此设计融合多种空间,体现时间跨度,强化情感纽带,如同梦的润饰,融合不同元素,构建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世界。

(二)潜在的思想——历史沉淀的深刻意蕴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作为“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历史意义。它见证了人殉到俑殉的转变,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显统治力与威严,修筑陵墓并打造陶俑军队。工匠们以精湛技艺塑造出形态各异的陶俑,展现了秦朝高超的陶塑技术。舞蹈《俑生俑事》能让人深度洞察秦朝陶塑技术与军队组织结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直观形式呈现秦朝军队的威武与严谨,它不仅是珍贵文物,更是研究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为探索秦朝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三、以“三重人格理论”分析女性角色的构建

舞蹈《俑生俑事》以女性角色叙述秦兵马俑故事,妻子情绪有递进,剖析女性角色构建对理解作品很关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三重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可从这三方面洞察人物情感变化。三者相互补充又对立,心理健康者需三者平衡,内心存在自我放纵、考虑现实与遵守道德准则的力量交互融合。

(一)本我——魂牵梦萦

“本我”处于人格结构第一层,原始、隐秘、模糊,是“心理实在”,遵循快乐原则,像被欲望驱使的“小恶魔”,无意识且非理性,追求本能欲望即时满足,包含生理需求,是人格动力源泉,冲动无节制会引发混乱。

在《俑生俑事》中,三次出现两个空间交织画面,从精神分析看,或为妻子无意识体现。此时,她们受“本我”牵引,幻想丈夫回家,这是“本我” 对亲密关系等本能需求的表达,反映现实中这些需求未满足,借幻想寻求替代满足。

(二)自我——拉回现实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部分,从本我分化而来,处于人格结构中间层,遵循现实原则。它不像“本我”盲目追求本能满足,而是在现实基础上合理满足“本我”需求,像理性管理者,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关系,避免过度压抑引发心理问题,是个体适应现实的关键力量。《俑生俑事》中,妻子们起初沉溺于往昔温馨画面,“本我”欲望得到满足。但现实打破幻想,她们不得不接受丈夫牺牲的事实。这展现了“自我”在幻想与现实落差间的挣扎与调适,诠释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平衡调节机制。

(三)超我——家国情怀

1923 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能》中,将“自我理想”和“良心” 从自我中独立,形成“超我”,其与本我、自我构成人格三大要素。“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与“本我”对立且制约“自我”,虽能规范行为,却也可能引发负面情绪。《俑生俑事》中,妻子以“征衣”寄托思念,不料其成为遗物。舞台上,舞者通过肢体语言演绎跨时空交错,画面冲击强烈。这体现了妻子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压抑家庭团聚渴望,遵循家国大义,彰显高尚情操与责任感。

四、结语

舞蹈不仅是技术的,也同是文化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提供了对舞蹈创作主体、舞蹈“读者”对舞蹈作品的深层解构与解读的方法和理论,其在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呈现出显著的指导性价值。具体而言,它对于深入解读舞蹈文化、精准破解舞蹈文化的内在奥秘、全面且系统地重新解构与建构舞蹈文化体系,以及深刻理解舞蹈活动主体的生命原动力和人格特质等方面,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 陈为兵,庄梦园. 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女性性格的建构——以沈从文的《萧萧》为例 [J]. 新乡学院学报, 2024, 41 (08): 32-34.

[2] 李展,李聪. 艺术形式的生成——试阐发精神分析美学中的“潜意识转化”问题 [J]. 艺术教育, 2023, (10): 57-60.

[3] 麻文初. 祥林嫂的内心斗争:“本我”“自我”和“超我”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3, (07): 33-34.

[4]李艺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探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