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初中思政课程谈中学生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落实

穆姗姗
  
云亦媒体号
2025年84期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晋中 030619

摘要:法治不仅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亦是现代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因此我国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本方略,要完成这一伟大目标,就要不断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其中也包括加强中学生的法治教育。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法治观念”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意在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作用向学生普及法律常识,培养用法能力、提升法治素养,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如何更有效、更科学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法治观念;核心素养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制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法制观念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信仰等方面,这些方面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核心素养是他们未来成为合格公民的重要基础。本文将从初中思政课程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落实中学生法制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不足之处

(一)学生法治学习兴趣不高

初中生刚刚脱离小学生活,对成年人来说,他们的想法稍显幼稚,对问题的理解也比较浅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钻研意识并不强,需要教师以游戏、动画等趣味元素驱动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方面的知识理论性较强,而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固化,对知识的解读也不够深刻,导致学生认为法治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法治学习动机不断减弱。此外,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教师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忽略了法治意识培养工作,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法治学习态度。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精选法治教育素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拉近学生与法治知识的距离,增强其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二)学生法治学习方式单一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做好教学规划,在实践中探索渗透法治教育的多元途径。但实际上,部分教师仅通过口头讲解传递法治知识,对知识的解读也比较肤浅,学生则靠“死记硬背”记忆知识,很少进行思考与反思。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阻碍了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吸收内化,也会制约法治意识的形成及法治行为的落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大胆尝试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从学生已有法治知识出发,开展针对性的法治教育。

(三)法治教育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

当前,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时常会走入误区,将法治知识讲授作为首要任务,实际上,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用法的能力。口头讲解的形式固然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但若缺少了实践这一环节,学生很难吸收内化法治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治知识。鉴于此,教师应认识到法治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兼顾法治知识讲解与实践技能培训,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法治意识,以法治知识与意识指导生活实践。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创新教法,激活热情

新课标的改革,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高度重视,学校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每一个学生对法律的热爱,帮助他们对生活中身边的小事采用合理的解决方法。这不仅巩固了学生从教材到实践的应用,也增强了学生为不平等伸张正义的勇气。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到生活社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课上法律知识制作宣传海报,为他人讲解法律知识。这样能有效提升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也可以将班级分成两组,分别是正方和反方,让它们根据对法律内容的积累,对生活中的某一案例进行答辩分析。教师还可以将法律知识作为竞赛内容,或者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有关于法律知识的小游戏开展活动。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度重视。

(二)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增强学生法律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以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辅助学生掌握各种法律常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法律素养。例如,教师可以提前明确知识竞赛的考查范围,然后要求学生到课下收集各种材料,并将教材中出现的相关法律名词、法律条令等总结和概括出来。这样,他们能通过比赛掌握和吸收更多有效的法律知识,从而提高法律素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来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对其法律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建立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另一方面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使其在学法的过程中懂法,并在懂法的前提下尝试用法,继而不断增强综合素养,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

(三)深挖课内知识的法治内涵,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大众长进得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地长进,才能教大众。‘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蓬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所提出来的警告。”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变化,找到解读法治的最新方法,避免故步自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内知识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价值。因此,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不断从中发掘新的内涵,启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路,使其获得与法治有关的思考。

(四)链接时政,以“引”代“教”

教师要在教学中摒弃旧模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的青春期,教师陈旧的思维方法,不能调动课堂气氛、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代的课堂要时时刻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可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政案例,以视频或者动画形式在学生面前放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让课堂形式多样化。当学生出现偏激的思维方式时,教师要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四、结语与展望

学校应将思政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抓,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拓展,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此外还需引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实践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素养;最后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障思政课程的顺利实施如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强思政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实,2020(06).

[2]朱琥.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01).

[3]曾雪刚.新结构教学评视域下的法治意识培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06).

[4]左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3).

[5]陈红.法治意识: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统领[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1).

[6]李永坚.草木蔓发—以活动型课堂滋养初中生法治意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7]刘琲,郑元景.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20(01).

[8]武兴华.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03).

[9]杨有平,陶蕾.思想政治课培育法治意识的路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