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信息化助力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实践探究

黄秋芳
  
云亦媒体号
2025年93期
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 211135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密切结合,改变了以往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促进智慧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1]本文在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教师通过巧用希沃白板、借助几何画板、善用金陵微校等,凭借教育技术的力量,运用多样化的信息化手段,能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深度理解,进而提升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板块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上要求学生在低中年级初步认识图形。在高年级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图形的特点,能学会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能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或表面积。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中高效、流畅的教学,学生能在课堂上轻松、高质量的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然而,“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

一、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是一个突出问题。小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充满好奇,然而教师教学方法守旧,无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过度使用单一的游戏法教学。在低年龄段时,游戏法可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他们对游戏的青睐度降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的吸引力也逐渐减弱。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新鲜感。长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图形与几何”内容涵盖图形的认识、运动、测量和位置等多个方面,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认识相对局限,往往认为其只是三角形、梯形、正方形等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位置的移动,学习不够深入。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缺乏生活内容的融入,创新不足。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懈怠不积极,影响了整个板块知识的构建与迁移。一方面,学生缺乏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创新教学

基于以上分析,如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若只要求学生识记公式解决应用问题,那不利于学生抽象意识、推理能力、空间观念及几何直观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的融合,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巧用希沃白板,演绎灵动课堂

希沃白板教学工具通过电子白板交互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趣味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几何与图形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巧于运用这一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时,学生刚步入一年级,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尤其是在一年级的上学期学生处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课堂的趣味性和灵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传统的单一讲授式课堂无法达到这一点,希沃白板却能将抽象的知识融入到趣味性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通过运用希沃白板里的“知识胶囊”将图形融入绘本中,再请学生绘声绘色地配上绘本音频,这样利用希沃白板将图片、影像、声音融入绘本故事中,学生能完全沉浸在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保持学习注意力的时间较长,学习效果较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1]借助于希沃白板融入数学绘本的教学,灵动、高效的课堂使得学生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内容时,能积极地向老师分享有关对图形的认识,能多方面的向同伴分享生活中的图形等,学生学习的乐趣大大提升,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借助几何画板,演绎思维课堂

几何画板是在教学中非常实用的教学工具,它绘制的图形能够保持恒定的关系,在图形的绘制和表达上也更规范。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借助形象方式去理解抽象的图形学习,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这一单元时,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实现教育化和数学的融合,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圆的面积公式。但是这一内容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简单识记公式,按照公式直接解决问题吗?笔者认为并不是这样。在数学的学习上,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准备“圆的面积”教学时,笔者通过几何画板中的工具,通过新建一个参数n(即圆被平均分的份数),再通过计算等分后弧的度数,通过“变换”——“旋转”——“深度迭代”确定点的位置,进而能够演示将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最后通过“分割”——“拼接”——“还原”制作圆分割成长方形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演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融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在学生通过观察演示能很快地理解:圆被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接着推导出圆的面积是S=πr²。这种形象的方式比学生单纯的识记更有趣,学生进而继续猜测那圆除了能转化成长方形,还能不能转化成才学的三角形和梯形呢?此时,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他们经过激烈的交流,通过操作、推导发现也能得出圆的面积公式。这种在学生自身强烈的求知欲下探究的结果让学生既惊奇又自豪,在六年级学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时变得更游刃有余。由此可见,信息化助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将数学学习自然地向更深处延伸,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三)善用金陵微校,演绎互动课堂

金陵微校是依托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一个教学互助平台,它由市统一的平台身份认证,教师在教室的电脑登录后就能找到已经备课的资源,省去来回拷贝资源的繁琐,真正实现备课、授课一体化。金陵微校平台上能提供多种素材,如“趣味素材”和特色的“火花学院”,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协助。同时平台上的互动模块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互动性,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落实针对化、个性化、层次化的练习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在互动模块里发布投票,课堂上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每位同学的投票,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及时依据每位同学的投票结果进行统计。这种统计是基于学生自身需要,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中去探究和学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互动性。在学生学习、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特点后,教师可借助计算机演示自动生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金陵微校在互动模块下也设置了评价板块,这样有助于将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等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适时调整教学,这样使得教学更高效,真正做到所教即所学,所学即所评。例如:在教学练习时,教师可以借助金陵微校的互助白板,运用电子感应笔或者白板笔针对性的板书、编辑和批注。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单进行投屏反馈,具体细致的讲解内容,这样互动的模块可以及时的了解学习的效果,提高教学的效果。

金陵微校的强交互性和人性化的智能操作,在以激趣为支点的智慧化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并灵活选用金陵微校中的工具,渲染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从而优化教学结构,让学生具有信息技术特征的学科思维。[2]

在“双减”和教育信息2.0的背景下,信息化助推智慧育人、创新育人的价值不断增强。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基于教学需求,教师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将教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就感,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帆.以智激趣,以趣引智——“金陵微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12—15).

作者简介:黄秋芳, 1991年9月出生,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2014年就职于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被评为“江宁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江宁区教学先进个人”,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多次在省市区获奖。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