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游戏·探索·成长

——以游戏为载体的幼儿数学启蒙教学策略

马静轩
  
云亦媒体号
2025年98期
酒泉市实验幼儿园 735000

摘要:本文围绕以游戏为载体的幼儿数学启蒙教学策略展开深入探究。通过创设故事融入、角色体验、竞赛挑战等趣味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借助问题启发、材料操作、小组合作等自主探索实践方式,深化其数学知识认知;凭借分层教学、及时反馈、家园共育等聚焦个体成长需求的举措,巩固数学学习成效。致力于为幼儿数学启蒙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推动幼儿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化数学教学;自主探索;个性化成长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幼儿阶段是数学思维培养的黄金时期。顺应幼儿爱玩、好动的特点,应运而生的以游戏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关注个体成长需求,为数学启蒙教育开辟新的路径,通过多样化的游戏情境激发兴趣。为了给幼儿的数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将详细阐述这种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要点。

一、创设趣味游戏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一)故事融入游戏模式,开启数学启蒙之门

把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故事当中,能使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数学,是幼儿最喜欢的阅读形式之一。如,教师可创编《小兔子分胡萝卜》的故事:小兔子一家有5只兔子,兔妈妈把10只胡萝卜拔了出来,要分给每只小兔子一样多,应该如何划分?通过这样的故事,幼儿初步了解了数的概念,在帮助小兔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简单的除法操作,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可准备相应的道具,如小兔子玩偶、胡萝卜卡片等,使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角色扮演中得到进一步的加深。这样既可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体验游戏设计,激发数学探索欲望

角色体验游戏,可以让低龄儿童身临其境,感受数学在模拟生活情景中的实用性。幼儿在“小小超市”的游戏中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导购员三种身份。商品在货架上均以价格为标签,顾客需要根据自己的预算来选择商品,而收银员则会计算出商品的总价,并对其进行查找。幼儿在此过程中认识了货币的面值,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操作方法。同时,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也能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使幼儿在语言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方面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在游戏中适时引导幼儿对数学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欲望,如一些数学问题,如“买两件商品,哪件比较贵啊”“如果给5块钱买几件东西”。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强化幼儿对价格高低、数量关系的感知,使幼儿在轻松互动中,对数学的探索欲更加浓厚,幼儿对数学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三)竞赛挑战游戏策略,点燃数学学习热情

竞赛类竞争类游戏在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多种图片,以数学的拼图大比拼为榜样,将图片版块标示为数码,简单的运算符号等内容进行拼图活动。当幼儿在游戏开始时获得拼图以后,首先要对图形中的数字之间规律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像相邻的数码的差、数字的排版顺序,这样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地进行思维并进行了手部拼装的练习,从而达到了正确的拼图目的。幼儿在比赛中,加强了对数、数的认识,使幼儿不仅在数学知识方面得到很好的提高,而且观察力、重视力和反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不同难度等级的比赛,使每个幼儿在比赛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在学习数学的热情下被点燃。

二、引导自主探索实践,深化数学知识认知

(一)问题启发探索路径,挖掘数学思维潜能

在认识图形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拿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问幼儿:“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呢?”幼儿可能会从边的数量、角的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教师接着问:“那你能不能用这两个图形拼出一个新的图形呢?”这样的问题引导幼儿积极动手操作,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深化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材料操作探索方法,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通过动手操作材料,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和规律。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小棒、积木等材料,让他们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方式,探索数的不同组成方式。例如,让幼儿用5根小棒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分法。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现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教师再引导幼儿总结规律,帮助他们构建数的组成知识体系。

三、聚焦个体成长需求,巩固数学学习成效

(一)分层教学支持体系,满足多元学习需求

对各班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水平有差别,分层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要求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基础较弱的幼儿,教师可提供一些有助于其巩固基础知识的数学操作材料和简单的游戏,如:认识号码卡片、按数量分类等。对于基础较好的幼儿,教师可以为进一步拓展思维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简单的数学应用题进行解决,对数学规律的探究等。同时,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学习进度,适时地进行分层调整,保证各幼儿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都能有所发展。

(二)及时反馈鼓励机制,强化数学学习动力

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提升他们学习的动力。在孩子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后,老师要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对于孩子的正确表现,老师应该具体表扬,比如“今天你在拼图上,不但速度快,而且用数字也很准,做得非常出色!”对于低龄儿童的缺点,老师应以鼓励的方式提出改善建议,例如:“当你已经离正确答案很近的时候,当你在分小棒的时候,再仔细思考一下,你一定可以找到全部的分法。”对表现优秀的幼儿,教师也可设立小红花、小贴纸等奖励机制,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结论:

实践证明,以游戏为载体进行的儿童数学启蒙性授课,其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是成功的,它是游戏化游戏情景刺激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是自主探索实践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起来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学生成长的需求来保证学习的成效。这一战略有效促进孩子思考与合作的能力方面,促进孩子数学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因此今后要继续优化教学战略、强家协同建设、实现全方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晓怡.儿童玩具在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玩具世界,2024,(09):217-219.

[2]王华.让数学学习活动“生活化”——以角色游戏为载体,促进幼儿数学认知水平发展的思考与尝试[J].学周刊,2020,(09):179-180.

[3]刘艳红.玩转数学——以角色游戏为载体提升幼儿数学能力的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2019,8(03):59-6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