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研究
摘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紧密相连,其深厚的文化、经济及教育价值对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遵循“两个结合”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努力寻求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转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持,从而将文化的精神内涵切实融入到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行动中。
关键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
一、引言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着重指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现质的飞跃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次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再次强调,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要务,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这一命题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辅相成。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助推共同体意识建设,既响应了党中央的号召,也是对政策实施层面的深入思考。此举有助于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深化各民族间的精神纽带,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分析
(一)同理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固与深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石和理论指导。该思想是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倡导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强调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以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通过实施文化传承工程,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还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十分重要,这也是增进民族和睦、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所在。故而,习近平文化思想不单是文化传承的指引明灯,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同目标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至关重要。而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推动各族人民深刻理解并衷心拥护“四个与共”的理念,使其深入心灵、融入日常行为之中。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挑战、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以及国内外形势的错综复杂,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应当主动对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局,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之中,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精神纽带。
当前,中国正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新的社会矛盾、挑战与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不仅依赖物质力量,更需精神支持。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民族团结意识能激发全民的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神,推动复兴进程。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对民族复兴至关重要,和谐民族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面对外部阻力和分裂斗争,我们更需文化自信,凝聚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共识,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
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分析
(一)文化价值
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其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积淀。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语言、民俗、艺术等多元形式,不仅维系和强化了民族身份认同,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等民族传说,承载着民族历史与共同价值观,通过叙事传递文化认同,形成集体记忆,进而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归属感。传统节日、歌舞与庆典活动则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各民族间的理解与包容。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互助与和谐共生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引导民族间的合作与凝聚。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还能提升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共同体意识注入新活力。同时,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如传统礼仪强调尊重与和谐,促使个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二)教育价值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传承的瑰宝,更通过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它印证了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足迹,彰显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从而加深了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此外,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互助精神及和谐共生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良载体。这些文化遗产,如传统村落、民族舞蹈、文化产品等,都无声地展示着民族的光辉历史和精神,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具说服力。因此,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将其深厚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以强化各民族群众的集体归属感,持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众根基,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四、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径分析
(一)根本遵循:“第二个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之源,即其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指导人们科学地改造主观与客观世界。报告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活力的关键。特别是“两个结合”的理念,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彰显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它让我们能够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深入发掘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深厚资源,以此推动理论和制度的革新探索。准确理解“第二个结合”,对于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新与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
(二)实践指向:“两创’
习近平文化思想着重指出,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结合现代媒介,如影视、网络和社交平台,加大传播力度,以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利用VR、AR等科技手段,重新诠释并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吸引更广泛的受众;二是更新教育模式,如提升双语教育、增设民族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共融环境中成长,培养国家认同;三是开发文化产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结合,如时尚化改良传统服饰,既保留特色又满足现代审美,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结合旅游、演艺等,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文化的活化与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各民族间的理解与合作。
结论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传播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及加强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与情感纽带。展望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元化的弘扬路径,共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2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