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公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发展的优化路径:基于成都市的实证研究

李靓
  
云亦媒体号
2025年122期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成都 610041

摘要:本文聚焦公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成都市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剖析其公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的现状、成效与不足,进而提出优化路径,为其他公园城市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模式不断演进,公园城市作为一种融合生态、生活、生产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是保障城市居民公平享受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在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研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成都市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先行探索者,其经验与问题对于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理论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起步较早,理论体系较为完善。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庇古提出了资源最优配置和收入均等分配理论,认为通过政府干预调节资源分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蒂伯特在《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 “用脚投票” 理论,认为居民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税收负担选择居住地,促使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以吸引居民流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内涵界定上,普遍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而非结果完全相同。在衡量标准上,研究涉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居民的可及性、满意度等多个维度。

三、成都市的实证分析与成效评估

(一)实践创新特征

1.空间治理范式的立体化重构

首先,三级公园体系"的空间载体创新。成都市构建"区域级绿心-城市级公园-社区级游园"三级体系,通过天府绿道串联1434个公园。其次,TOD开发模式的公共服务集成。在陆肖站、双凤桥站等34个TOD项目中,创新"轨道交通+公共服务+商业配套"空间组织模式,每个站点800米半径内集中配置教育、医疗、养老等8类设施,服务覆盖密度提升40%。

2. 制度创新的系统化突破

首先,全国首创的政策试验。2018年设立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出台《成都市公园城市条例》,明确将"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12㎡"写入立法。创新"公园城市指数"评价体系,设置生态服务供给等23项核心指标。其次,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实施"增减挂钩"土地政策,近郊五区通过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筹集公共服务资金178亿元。建立"服务设施用地储备库",2020-2022年优先保障公共服务用地3.2万亩。最后,多元治理机制探索。在桂溪生态公园等34个点位试点"信托制"物业管理,通过第三方机构受托管理公共服务设施,设施使用效率提升65%。建立"街长制+市民监督员"制度,吸纳2.3万名市民参与服务监督。

3. 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赋能

首先,城市大脑"智能中枢建设。集成公安、医疗、教育等18个部门数据,构建2000余个公共服务算法模型。通过实时监测768个地铁站、456家医院的人流热力图,动态调配服务资源。疫情期间"天府健康码"系统实现1.2亿次精准服务匹配。其次,天府市民云"平台服务创新。集成政务、生活、社区服务634项,注册用户达1380万(占常住人口65%)。创新"社智在线"系统,通过2.6万个社区网格采集需求数据,2022年精准识别服务盲区127处。

(二)量化评估结果

1. 正向成效的多维验证

(1)服务供给总量跃升

通过构建包含5个维度、12项指标的评估体系,2022年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指数达87.6,较2018年提升23.4%。民生支出占比连续5年超70%,2023年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达2417亿元,年均增速9.3%,高于GDP增速2.1个百分点。

(2)空间均衡度显著改善

采用泰尔指数测度发现:教育服务均衡度从2018年的0.182下降至2022年的0.115(下降36.8%)医疗服务泰尔指数从0.254降至0.197(下降22.4%。基于ArcGIS的空间可达性分析显示:社区养老设施15分钟步行覆盖率从76%提升至91%,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差异系数从0.31降至0.19

(3)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教育均等化:实施"名校领办"工程后,近郊学校特级教师数量增长320%,城乡生均教育经费比从1:1.8(2018)缩小至1:1.2(2023)。

医疗保障:每千人医疗床位数达8.7张,超过国家标准15%,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提升至93%,高出全国平均11个百分点。

四、公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化路径建构

(一)制度创新维度:破解"三元悖论"的顶层设计

1.生态价值嵌入的财政制度改革

实施"GEP核算+财政转移支付"联动机制。借鉴丽水试点经验,建立公园城市GEP核算标准体系,将生态产品价值(碳汇量×125元/吨、水源涵养×0.8元/m³)按30%权重纳入转移支付公式。预计可使近郊区域公共服务资金增加12-15亿元/年。

2. 土地管理制度突破

推行”三权分置+功能混合”用地改革。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占成都全域28%)的30%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教育用地兼容养老功能”等8类混合开发模式,预计提升用地效率40%。

(二)治理模式转型:创建多中心供给生态

1.三元主体协同机制创新

政府角色转型:从“直接供给者”转变为“标准制定者+质量监管者”,出台《公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负面清单(2023版)》

市场参与机制:试点公共服务PPP项目收益权ABS,允许社会资本通过REITs退出,2022年吸引社会投资83亿元

社会共建路径:建立"市民积分-服务兑换"系统,志愿服务时长可兑换社区养老服务,日均激活市民参与2.7万人次

2. 空间治理工具包开发

TOD4.0模式:在陆肖站等站点实施”垂直城市”开发,地下5层建设社区医院+全民健身中心,地上200米范围内集中配置12类设施

公园服务综合体:在青龙湖湿地公园试点"生态本底+应急避难+文化展演"复合功能,单位面积服务效能提升3.6倍

(三)区域协同策略:构建成渝服务共同体

1. 标准互认体系构建

统一成渝两地214项公共服务标准,实现医保异地结算"秒批"、教师资格互认等12类事项跨域通办

共建"成渝服务一码通",2023年累计减少证明材料提交230万份

2. 要素流动创新机制

建立"人才服务银行" 。存储两地高层次人才服务记录,积分可在双城范围内兑换子女入学等12类特权服务,2023年促进1.2万名人才跨城流动

实施"飞地服务"模式。重庆企业在成都科学城"飞地园区"享受属地化公共服务,已吸引87家科创企业入驻

五、结论

本文以成都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现状、成效与不足,提出了制度创新、治理模式转型、区域协同等优化路径。这些路径不仅对成都市公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公园城市提供了借鉴和新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公园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江, 王波, 张松.公园城市生态价值转化与公共服务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成都的实践探索[J].城市规划, 2023,47(5): 23-30.

[2].陆铭, 钟粤俊.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障碍与改革路径——基于成都居住证政策的实证[J].经济学(季刊), 2022,21(3): 899-918.

[3].刘彦随, 周扬.成渝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分异的多尺度特征与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21,40(7): 1893-1906.

[4].吴志强, 陆天赞.公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四维评价模型”构建与雄安新区验证[J].中国园林, 2022,38(11): 45-51.

[5].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公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2023版).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GYCS2023-YB00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