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与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耦合度研究与实践探索

——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秀芬 赵菁
  
云亦媒体号
2025年122期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曲靖 655001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耦合程度。通过分析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产业需求、人才需求特点,以及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实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现状,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法,评估两者之间的耦合程度,并提出提升耦合效果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地方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曲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副中心城市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提升策略

引言

随着曲靖市作为云南省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地方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方案与城市建设的契合程度至关重要。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能职院”)在曲靖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其人才培养方案与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耦合程度,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曲靖副中心建设的需求分析

(一)产业需求分析

曲靖在副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发展了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产业。以新能源产业为例,硅光伏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掌握新能源技术的专业人才,包括光伏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电池材料研发等方面的人才,以满足从生产制造到技术研发、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人才需求。

(二)社会服务需求

曲靖城市建设还带来了对社会服务领域人才的需求,如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但从能职院的专业特点出发,在工业技术培训、安全生产技术支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服务能力拓展空间。例如,为当地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二、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与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耦合程度分析

(一)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与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耦合

首先,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云南能职院”)作为曲靖的一所地方高职院校,是曲靖高职院校中建校历史比较悠久、规模最大、师资相对雄厚、职业技能较优的学校,办学定位是“立足能源、突出煤炭、面向工业信息产业、服务云南及周边,为现代新型工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办学能力和社会声誉日愈凸显,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其次,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是根据曲靖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优化趋势,到2025年,云南副中心城市(曲靖)基本建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力争达到6000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超过15%,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1]。全省先进制造业中心基本建成,以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以新能源、服务业为重要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35年,建成更高水平的云南副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形成,高职院校专业体系适应云南副中心城市发展。致力于打造云南副中心城市,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以提升曲靖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副中心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需求耦合

随着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绿色铝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在加速转型升级,这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云南能职院通过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培养了大量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如云南能职院的光伏工程技术专业、新能源装备技术等专业,为曲靖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另外,副中心城市建设需要提升教育、医疗、文化、服务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曲靖的地方高职院校在教育、医疗等专业领域培养了众多人才,为满足社会服务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曲靖医专在医疗卫生领域为曲靖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云南能职院的烹饪工艺与营养、大数据与会计、现代物流管理、冷链技术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有力地支持了曲靖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建设。

(三)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与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资源需求耦合

首先,政府为推动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教育、人才发展的政策,为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几年,党和国家、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比如: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明确指出:根据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不断创新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3],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2022年3月,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技能曲靖”行动实施方案》[4],该方案是人民政府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补齐技能人才发展短板与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的重要依据,未来新增技能人才20万以上;8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布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曲靖市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支持曲靖市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集聚发展职业教育,建设1—2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支持曲靖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基于国家和地方的政策相继出台,足以说明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未来的职业教育前途一片光明,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也势在必行。

三、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特别是曲靖副中心成城市建设的推进时期,专业建设特别是一流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的关系,一流专业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专业建设支撑着人才培养方案,能职院目前设有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多个院系,开设了新能源装备技术、煤矿智能开采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光伏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烹饪工艺与营养等51个专业,专业覆盖范围较广,基本能够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初步需求。鉴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可以面向曲靖和周边企业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的第一线设置;另外云南副中心城市建设经济服务需求,新能源、社区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已形成一定的特色,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求,可以为建成云南副中心城市(曲靖)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一批急需的技能人才。部分专业与曲靖的传统能源产业相关,在新兴的新能源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上,虽然有所布局,但部分新兴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更好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二)课程体系设置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计划进程等,其中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课程涵盖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课程,但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例如:在一些传统制造业相关专业的课程中,仍然以讲授传统工艺和技术为主,对智能制造、数字化生产等新技术、新工艺的涉及较少,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的融入速度有待提高,理论课程仍占较大比重,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胜任企业工作岗位。实践教学方面,学院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仍需拓展,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职院校虽然拥有一支具有一定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但教师队伍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师的产业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部分教师缺乏在新能源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对产业实际需求的把握不够精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云南能职院与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耦合度评估

(一)优势与成效

在传统能源产业人才培养方面,云南能职院凭借多年的办学经验和专业积累,为曲靖的煤炭等传统能源产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传统产业的人才需求,与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好的耦合关系,促进了传统能源产业的稳定发展和技术升级。在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上,学院积极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初步建立了与新能源产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部分毕业生进入新能源企业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支持,显示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初步耦合成效。

(二)云南能职院人才培养与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需求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不够精准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院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但目前学院的专业设置仍存在与产业需求不完全匹配的情况,如新能源产业中的一些细分领域和新兴技术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由于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行业和新型企业行业都需要职业技能人才。云南能职院如何增设新专业以推动科技技术的进步,培养一线技术操作人才、应用成果转化的应用型人才、科技成果转换的人才,这些都是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2.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目标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从“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转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这种提法的转变实际是高职教育理念的一种转变,对人才培养目标更清晰地界定。高职教育培养的并不是一线技工,“高”还更应该体现在综合素质上,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好的实操能力等。[5]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曲靖本土化的地方高职院校,在建设与曲靖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方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仍然缺乏对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没有形成自身专业特色,不能彰显地方区域特点。

五、云南能职院人才培养与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耦合程度提升策略与建议

(一)精准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动态调整结构的匹配度

专业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支柱和窗口,是彰显办学优势的根本所在。地方高职院校必须“依托行业设专业”,“依靠企业建专业”,“围绕企业促专业”[6]。针对云南能职院现有的51个专业,优化专业设置,紧密跟踪曲靖副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动态,结合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细分领域的调研,如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融合、新能源材料的深加工等方向,适时开设新专业或调整现有专业方向,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二)积极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标准和企业实际,科学合理制定修改各专业人才培养发方案,加强课程内容与产业实际的联系,将新能源产业的最新技术、标准和规范融入课程教学中,定期更新教材和教学案例,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和深度,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例如,与新能源企业合作开发实践课程项目,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的生产项目和技术研发课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人才培养中永恒的主题,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选派教师到新能源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技术研发活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的实实在在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对产业需求的把握能力。从新能源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将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行业最新动态带入课堂教学。

(四)深化产教融合

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和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与新能源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学院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创新的机会。

六、结论

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与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之间存在着较高的耦合关系,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产教融合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两者之间的耦合程度,使地方高职院能够更好地为曲靖副中心城市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曲靖本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方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推动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曲靖市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DB/OL].2022年8月,https://yn.yunnan.cn/system//2022/08/10/032225601.s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DB/OL].2019年6月,教职成〔2019〕13号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DB/OL].2021年10月,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21-10-12/doc-iktzqtyu1036182.shtml。

[4]曲靖市政府.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技能曲靖”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及政策解读[DB/OL]2022年4月,https://rsj.qj.gov.cn/zfxxgk/article.asp?Twzbh=1&id=19491&lb=365。

[5]李丹.国家中心城市视野下地方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成都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8(06)

[6]肖明胜张玉华.非中心城市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探析[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05)

课题名称:地方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与云南副中心城市发展的耦合机理研究—以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项目编号:2023J1824

作者简介:高秀芬,女,汉族,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