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新时代导向的职业本科院校民族共同体构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及路径优化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优化路径。研究发现,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心理韧性,进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还从课程教学改革、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建议,旨在为职业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导向;职业本科院校;民族共同体;大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具有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但当前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也缺乏对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因此,探讨新时代导向下职业本科院校民族共同体构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及路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民族共同体构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心理韧性
心理学研究揭示,稳固的社会认同能显著提升个体的自尊、归属感及心理安全感。在职业本科院校中,通过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生们得以在更广阔的民族框架内定位自我,这种认同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接纳,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比如某院校巧妙地将民族知识、历史、理论与政策融入思政课程,通过生动讲述各民族共历的历史事件与共享的文化瑰宝,学生们在感受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纽带的同时,也悄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与心理韧性。这种韧性,让他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能够以更加坚定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未知。
(二)促进文化自信与心理健康发展
对于职业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与认同,更是个人自信心的重要源泉。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课程与活动,学生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和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邀请民族文化专家进校传授真知灼见,还是组织学生实地探访博物馆、文化遗址,每一次的文化体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建立起了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更加自信从容。同时,文化自信还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也能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二、优化路径:提升民族共同体构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完善课程教学改革
1.创新教学模式,融合理论与实践
面对少数民族新生独特的心理特征,职业本科院校需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探索出一套既符合学生兴趣又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理论教学上,课程应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元素,以生动的案例和故事,让心理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实践教学环节需得到足够重视。教师可以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分析心理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情景模拟则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增强同理心与应变能力;分组讨论则鼓励学生间的思想碰撞,共同探索心理健康的奥秘。以某职业本科院校为例,该校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引入了“民族文化与心理调适”专题,通过讲述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与心理调适方法,让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该校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工作坊,通过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有效管理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2.借力互联网+,拓宽教育资源渠道
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职业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如慕课、微课等形式,开发一系列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灵活学习。或者建立在线心理咨询平台,为学生提供即时、便捷的心理咨询服务,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某职业本科院校就成功打造了“云端心理健康中心”,该平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还设有心理测评、在线咨询、心理资讯等多个板块。学生只需轻点手机,就能获取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二)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1.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促进文化交流
职业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一座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民族文化节,便是一个极佳的起点。在这个节日里,各民族的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服饰到歌舞,从美食到手工艺,每一项都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而民族体育比赛,则让学生在竞技中感受不同民族的运动魅力,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2.投身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践行共同体意识
除了校园内的主题活动,职业本科院校还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更广阔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去。无论是民族地区的志愿服务,还是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都是学生们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绝佳舞台。在这些项目中,学生们不仅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还能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中的巨大作用。以某职业本科院校的“非遗文化传承计划”为例,学生们深入民族地区,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学习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对于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这种亲身经历的体验,比任何课堂上的说教都要来得更加深刻和持久。
结论
新时代导向下职业本科院校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心理韧性、促进文化自信与心理健康发展等措施,职业本科院校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完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等路径优化措施,职业本科院校可以进一步提升民族共同体构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马晓彤.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 陕西:西安科技大学,2022.
[2]寇福生,刘小淇.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构建路径研究[J]. 智库时代,2020(42):117-118.
[3]杨艳红,杨振宁. 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社团的德育路径探索[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3):96-100,124.
[4]赵亚荣.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机理与教育创新研究[D]. 江西:南昌航空大学,2020.
作者简介:朱晓芳 女 1991年6月 汉族 河南平顶山 讲师 硕士研究生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