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吴坪
  
云亦媒体号
2025年125期
江苏盐城 盐城市西城实验学校 224000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的巧妙融入,不仅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还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为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新时代小学生奠定坚实基础。本文立足《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要求,探讨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分析其实践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挑战应对措施,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素材;时政热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综合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初步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以其时效性强、贴近生活实际的特点,成为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吸引力的有效资源。本文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生活化教学理念,探讨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意义及应用策略。

一、理论奠基,连接课本与现实的桥梁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建构知识。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作为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突破教材更新周期限制,以“正在发生的历史”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生活化教学理念

生活化教学倡导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贴近学生生活,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低年级可选用“校园周边交通治理”、“校园午餐浪费现象调查”等贴近生活的微观案例,高年级可涉及“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生态保护”等宏观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共鸣,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生动、有效。

二、实践创新,探索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路径

1、精选素材,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新闻素材和时政热点具有即时性,将其融入课堂,能够迅速反映社会变迁、国家政策、法律更新等内容,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精心挑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易于理解的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确保教学内容既具有教育意义,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建立“新闻事件-教材知识点-教学目标”三维对照表,确保素材服务课程。例如将“社区旧改”新闻对接三年级“我们的社区”单元。精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如"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要规避暴力、恐怖等负面内容。

2、创设情境,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结合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设计实践活动,利用多媒体、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创设与新闻素材或时政热点相关的情境,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增强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民生福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奠定基础。如通过2024年奥运会运动员拼搏故事的讲解理解“责任与担当”(四年级上册第9课),使抽象概念具象化;设置“长江生态保护”议题(六年级下册第7课),结合《长江保护法》实施新闻,引导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内涵,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3、引导讨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通过讨论分析这些热点话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信息筛选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组织学生围绕新闻素材或时政热点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教师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视角。如通过对比不同媒体对“神舟十六号发射”的报道(五年级下册科技主题),训练学生辨识信息、理性思考的能力;在五年级“多元文化”单元中,对比各国运动员服饰、礼仪,通过谷爱凌“跨文化成长”故事,深化文化理解与包容。

三、案例分析,找寻理论与实践的交融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课《我们不乱扔》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垃圾的不同分类,包括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并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变废为宝有妙招》,隶属于“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这一单元,详细探讨了垃圾暴增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减少垃圾、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以“垃圾分类”时政热点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展示当前各国各地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和成效,引发学生兴趣。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垃圾分类的意义、方法及面临的挑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最后,设计实践活动,如班级垃圾分类小卫士、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废品旅行记”追踪实验、、“家庭废品变身记”创意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环保责任的认识,深度理解“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国家战略。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影响。

新闻素材与时代热点的有机融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小课堂"连接"大社会"的纽带,是提升课程吸引力、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精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讨论和实践活动等策略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面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加以应对,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环境的持续变化,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将更加广泛而深入。教师应继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新闻素材与时政热点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共同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近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相关教育类报道

作者简介:吴坪.女.1974.02 .汉族.江苏.本科.高级教师 .小学道德与法治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