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社协同推进中小学生抑郁预防与干预策略研究

梁光艳 胡光亮
  
云亦媒体号
2025年125期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五小学 405400

摘要:中小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中小学生抑郁问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高效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紧迫课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推进;学生抑郁;预防干预;策略研究

引言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迅速进步和竞争加剧,儿童青少年正承受着日益增多的心理压力并面临诸多挑战。据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逐年增多态势。《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2020年儿童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为7.4%。与此同时,儿童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仅为14.2%。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如焦虑、抑郁、自卑、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极端行为。因此,如何有效构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1家校社协同推进中小学生抑郁预防与干预的重要性

家校社协同推进中小学生抑郁预防与干预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覆盖: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三重环境,三者协同合作能够全面覆盖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和预防抑郁问题。共同责任:家校社协同意味着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起预防和干预中小学生抑郁的责任,避免单一主体在应对抑郁问题时可能出现的疏漏。教育资源整合:通过协同,可以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包括心理咨询服务、专业培训、社区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支持。早期发现与干预:家庭: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观察和关心有助于早期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初步干预。学校:学校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和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能够通过日常观察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社会:社区和医疗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服务,以及针对特定群体的预防措施。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家庭:通过家长教育和培训,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提供情感支持。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通过公共宣传和社区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减少对心理疾病的歧视。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家校社协同可以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系统的服务。预防复发与长期影响:通过协同合作,可以更好地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和减少抑郁的复发,降低长期的心理和社会影响。

2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社协同推进中小学生抑郁预防与干预策略

2.1家长教育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通过家长会、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对抑郁的认识和识别能力。亲子沟通技巧培训:教授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在亲子沟通技巧培训中,专家和心理咨询师会向家长传授一系列实用的沟通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以下是一些培训内容的具体说明:倾听技巧:培训强调倾听的重要性,教授家长如何通过全神贯注地听、不打断、不急于评价等方式,真正地听到孩子的心声。非语言沟通:家长学习如何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方式,传递关心和支持。开放式提问:培训中介绍如何使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简单的“是”或“否”问题。情绪共鸣:家长学习如何与孩子建立情感共鸣,理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简单地评判或否定。冲突解决:教授家长如何以非攻击性的方式解决与孩子的冲突,避免使用惩罚或指责,而是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自我反思:鼓励家长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识别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并学习如何改进。建立规则和界限:培训强调家长需要为孩子设定合理的规则和界限,同时也要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积极强化:家长学习如何通过表扬和奖励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而不是仅仅关注负面行为。心理健康资源:提供心理健康资源和信息,如心理咨询机构的联系方式、相关书籍和网站等,帮助家长在孩子需要时能够及时寻求帮助。

2.2教师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

只有师生间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时,学生才会在心理上发生富有意义的交流,在这种交往过程中,深切的爱则是引起强烈感情的一个核心因素。作为一名老师有义务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怀与照顾。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表现差强人意,具有多项缺点或心理问题者,应该得到教师的同等待遇。学生由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原因可能发生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使学生更加孤独、含蓄,而其心理状况又表现得尤为敏感。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受老师不当对待或者家庭问题的影响,造成了学习困难。学生在面临这些学习挑战时可能出现负面情绪,从而进一步给日常学习与生活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与强化,保证学生能够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下发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伸出援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培养学生不断奋进,永不放弃的好品格。

2.3家校社协同干预策略

在社会的干预策略方面,应着重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社区作为连接家庭与学校的桥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有效推进中小学生的抑郁预防与干预工作,社区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面向学生,也应向家长开放,以增强家庭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社区应积极与学校和家庭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网络。社区可以组织心理健康进校园、进家庭活动,通过互动和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更加直观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此外,社区还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培训支持,帮助学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在实施社会干预策略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社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社区广播等,定期发布心理健康相关信息,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和认识水平。同时,社区还可以联合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公益项目,为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学生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援助。

结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家校社协同在中小学生抑郁预防与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为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载《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5):82-90页。

[2]王品卿、曾天德:《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协同心理育人路径探析》,载《闽南师范中小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56-160页。

[3]楼玉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及应用策略研究》,载《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4(1):119-124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