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社区非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融合
——以新桥社区非遗文化剪纸为例
摘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园本课程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有效融入社区优秀的非遗文化资源,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深圳宝安区新桥社区剪纸非遗文化与幼儿园大班剪纸课程为例,探讨了非遗剪纸艺术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融合路径。通过剪纸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幼儿深入了解剪纸文化内涵,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社交能力和审美情趣。研究表明,非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幼儿综合素质发展。
关键词:非遗文化;剪纸艺术;园本课程;融合路径
引言:幼儿园课程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备受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课程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1]。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新桥社区非遗剪纸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新桥社区地处深圳宝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剪纸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在新桥社区传承已久。据考证,新桥剪纸已有数百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吴海凤作为新桥剪纸非遗传承人,自幼跟随母亲学艺,经过二十多年的砥砺磨炼,剪纸技艺已臻化境。新桥剪纸不仅传承了传统剪纸的精髓,更融入了岭南文化特色,题材丰富多样,风格清新雅致,极具时代气息。
剪纸是汉民族视觉艺术的代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到今天的岁时祈福,再到生活情趣的表达,剪纸一直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新桥剪纸继承了传统剪纸的意蕴,同时以当代视角诠释时代风貌,围绕城市发展、社区生活、传统节日等题材,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新桥八景》《垃圾分类我先行》等,生动反映了城市文明进程和居民生活变迁。剪纸艺术作为非遗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是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二、非遗剪纸与幼儿园大班剪纸课程的融合实践
(一)挖掘非遗剪纸的教育价值,确立育人目标
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非遗剪纸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围绕幼儿园课程目标,确立剪纸课程的育人目标。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涵育幼儿爱国情怀,是剪纸课程的重要使命。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了解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更能深切感悟先人的智慧与审美,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同时,剪纸课程还应着眼于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丰富的剪纸实践,能提供广阔舞台让幼儿大胆探索、创意表达,在玩中学、学中玩,提升综合素质[2]。此外,感受剪纸艺术之美,也是陶冶幼儿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引导幼儿在剪纸创作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能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
(二)整合非遗剪纸资源,开发多元课程
整合优质的非遗剪纸资源,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剪纸课程,是推进非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的关键一步。教师可以从多个维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谈话、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了解剪纸的文化渊源和发展历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利用园内"萤火虫"园本课程体系中的文化浸润环境,带领幼儿参观二楼非遗文化馆,近距离欣赏不同风格的经典剪纸作品,在感受中提升幼儿的艺术鉴赏力;在日常教学中系统引导幼儿掌握对称折、二方连续折法、三折法、四折法等基本技能,让幼儿在实践体验中熟练掌握剪纸技艺;鼓励幼儿围绕生活主题进行创作实践,支持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在丰富多彩的剪纸体验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这些精心开发的系列课程活动,为幼儿提供全方位感知非遗魅力的机会。
(三)创设互动情境,引导自主探索
良好的学习情境创设,对于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引导自主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可以利用各种场地,营造沉浸式的剪纸文化氛围,让传统艺术之美触手可及。教室、走廊的主题环创,精心挑选的剪纸作品展示,专门开辟的剪纸创意角,定期举办的剪纸手工展,都能让幼儿时刻感受到剪纸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参与体验的热情。面对色彩斑斓的剪纸作品,教师不妨先抛出几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幼儿细细观察剪纸的形状、线条、色彩搭配,鼓励他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继而,教师再巧妙设置教学情境,创设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机会。比如,教师示范一个剪纸动作后,请幼儿两两一组,尝试进行具体操作,在同伴间相互观摩、点评、探讨,这样既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内化,也能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剪纸作品,则能激发幼儿集思广益、协同探究的热情,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拓展课程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非遗剪纸融入幼儿园课程,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园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联系,邀请他们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指导,请进课堂分享技艺与心得,让幼儿近距离感受大师风采,是拓展课程资源的重要渠道[3]。当地社区的非遗展厅、图书馆等文化场所,也是不可多得的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参观体验、互动交流等形式,拓宽幼儿视野,深化非遗学习。发挥家庭教育合力,开展亲子剪纸活动,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欣赏、动手实践,将非遗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优质剪纸微课程,创建线上交流平台,为师生、家长搭建起随时随地分享与互动的桥梁,让非遗学习更加灵活便捷、资源更加丰富多元。
结束语:总之,将非遗剪纸融入幼儿园大班课程,是助力幼儿全面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这不仅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非遗剪纸的教育价值,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更需要凝聚各方合力,共同构建具有文化魅力、富有园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幼儿园课程内涵,促进幼儿在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为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白青雅.剪纸艺术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意义[J].知识文库,2022,(14):187-189.
[2]王晓芳.传统剪纸工艺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践分析[J].智力,2021,(24):178-179.
本文系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幼儿园“提质促优” 专项课题 《社区非遗文化资源与幼儿园园本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AYJ202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