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一带一路”背景下景德镇与国内外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模式探索

赵梦雅 杨杰通讯作者
  
云亦媒体号
2025年126期
景德镇学院 教育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400

摘要:本文立足“一带一路”倡议,探析景德镇与国内外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深入剖析其当下的交流策略与合作模式。在梳理历史脉络、分析现实状况并深入研究典型案例后发现,景德镇虽在推动文化交流进程中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面临着结构性困境。本研究系统探讨景德镇当如何在倡议引领下突破困境、打破发展瓶颈,推动本市优秀文化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为自身及其他城市在文化交流及合作策略方面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支持。

关键词:一带一路;景德镇;文化交流;合作模式;陶瓷文化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数字文明交织的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倡议自提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响应,其中文化交流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各国之间的民心相通、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景德镇,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冶陶史、一千多年的官窑史、六百多年的御窑史,是中国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重要发祥地。其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曾依托古代丝绸之路实现跨地域线性传播,却受制于文化单向输出模式,面临着文化内涵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与认知偏差。而今,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数字技术重构了文化交互逻辑,为破解传统传播困境提供新路径。既助力了景德镇在国际舞台上重讲文化故事,提升文化能见度与认同度,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提供可复制的文化合作路径,推动城市文化顺利“走出去”并逐步“融进去”,促进跨文化对话从表层符号传递转向深层价值共鸣。

二、城市文化交流中的理论依据

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提出文化传播三阶段模型:首先是接触显现阶段,外来文化元素初现并被关注;然后是选择阶段,热门对异质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并选择;最终进入融合阶段,被接纳的异质文化元素实现本土化再造。从地理维度看,文化传播遵循中心辐射规律,随着传播距离延伸产生信息衰减效应,导致文化元素在跨地域传播中发生形态变异,形成"同源异形"的文化现象。

现代传播理论将文化传播解分为线性单向传播与互动双向传播两种模式。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为例,古代通过丝路贸易的单向传播历时周期漫长,可传播内容有限,仅能实现初级文化接触,甚至可以说无法传播文化。而今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及数字技术的发展,陶瓷文化不仅实现影像化、数字化的立体呈现,更通过在线互动平台构建全球对话机制,让文化传播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实时显现与互动选择,为后续文化融合奠定基础。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景德镇跨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困境

3.1历史维度中的文化枢纽定位

3.1.1文明互鉴的历史实证

景德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货源地,其瓷器贸易网络曾覆盖亚非欧三大洲。考古证据显示,坦桑尼亚海岸46处遗址出土的中国瓷器中,景德镇青花瓷占比超过60%。在肯尼亚格迪古城、伊朗阿德比尔神庙等36处丝路遗址中,景德镇瓷器残片占比达58%-67%,其青花技艺的钴料配方(苏麻离青)更催生了波斯-中国工艺融合范式。

3.1.2擦亮“千年瓷都”名片的政策建构

2019年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标志着景德镇从历史枢纽向制度性文化平台的转型。依托“试验区”政策,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支持16.8亿元(2021-2025年),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升级。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建立的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系统解码陶瓷文化谱系,为“一带一路”文明互鉴提供学术支撑。

3.2倡议驱动下的多维合作网络

3.2.1产业升级双向赋能

在航天陶瓷、生物陶瓷等战略新兴领域,景德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17家增至2023年的49家,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1%。其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建的釉料创新实验室,成功开发出抗极端温差的新型陶瓷复合材料。

3.2.2互动传播数字化转型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青花秘境”特展在卢浮宫巡展,通过沉浸式数字展陈重构元代青花的全球化叙事,观展人次突破80万。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设立“一带一路”主题展区,吸引43国企业参展,促成贸易额62.3亿元;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首创“数字陶瓷”单元,展出AI生成的釉色算法作品,引发学界对传统工艺数字化转型的讨论。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联合开发的"数字御窑"项目,通过元宇宙场景复现元代浮梁瓷局生产全流程,用户交互量突破4300万次。

3.2.3艺术与教育深度结合

在国际交流领域,景德镇已与72个国家的180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吸引了超5000名外籍艺术家汇聚,形成独特的“洋景漂”现象,构建起一个全球化的创作社群。

在教育合作层面,景德镇陶瓷大学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携手,联合开设“跨文化陶瓷设计”硕士项目。该项目实现课程互认与双学位授予,旨在培养既精通陶瓷设计,又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3.3文化传播及融合中的结构性困境

3.3.1符号认知的非对称性

西方市场呈现明显的文化消费偏好极化,传统纹样瓷器在拍卖市场的溢价率达300%-500%,而当代设计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足12%。这种东方主义审美定式,导致景德镇47%的创作主体被迫采取"双轨制"生产策略即文化传承与商业妥协并行。

3.3.2资源约束的升级挑战

生态监测数据显示,景德镇高岭土探明储量仅能维持规模开采8-10年,非法开采导致的昌江流域生态退化指数恶化严重。尽管纳米合成高岭土技术已实现实验室突破,但昂贵的成本仍严重制约产业化应用。

3.3.3制度衔接的协同障碍

在"中俄陶瓷产业园区"等34个国际合作项目中,存在明显的标准体系冲突:中国与欧盟标准在铅镉溶出量检测方法上的差异,导致产品重复认证成本大幅增加。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内外城市间成功文化交流经验与合作模式给景德镇的启示

4.1构建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体系

荷兰的代尔夫特陶(Delftware)就有效利用“代尔夫特蓝”塑造了全球知名的文化符号,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典范。其与景德镇合作开发的“对话”系列陶瓷作品,恰当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由荷兰设计师设计、在景生产。景德镇可借鉴“符号化叙事”模式,将传统青花、玲珑瓷等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系列化文化IP。利用“一带一路世界繁荣”陶瓷艺术品的设计理念,融合诸如中国功夫、敦煌飞天等元素以及非遗文化中的恰当符号,打造具有全球共鸣的中国特色文化符号体系。

4.2“陶瓷+N”模式跨界创新

德国迈森陶瓷通过“陶瓷+科技”模式,开发出航天陶瓷与生物陶瓷等高附加值产品。景德镇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建的釉料实验室,成功研发抗极端温差材料,展现了产学研结合的潜力。景德镇可继续深化“陶瓷+N”战略,拓展应用场景。例如,发展陶瓷文创衍生品,推动陶瓷与科技、教育、文旅等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

4.3加强全球化“景漂”生态圈人才互动

法国利摩日通过“艺术家驻留计划”,吸引全球陶艺家前来创作交流,形成多元文化融合的创作社群。景德镇虽确实吸引了一定数量的“洋景漂”,但仍需进一步优化管理和服务机制。三宝国际陶艺村的“驻留+展览+销售”一体化模式,已形成了一个集“创作—展示—交易”的成熟闭环。景德镇应依据现有人才资源建立“国际陶瓷人才库”,学习浙江、深圳等地为人才提供政策倾斜及关爱,让“洋景漂”及具备相应涉外交流水平的本土“景漂”真实享受到更为便利的签证服务、落地安置、创作空间与市场对接等系列服务,保证其进入闭环的机会均等,激活民间力量,引导“洋景漂”与本土匠人合作,形成“传播+融合”机制,增强文化融合深度,以此吸引更多国际知名艺术家及设计师的入驻。

4.4文旅结合促进文化传播

墨西哥瓜纳华托将“色彩之城”形象与文化遗产旅游相结合,年吸引游客超500万人次。景德镇可借鉴其经验,将老城区瓷业遗址与“非遗体验游”结合,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依托御窑博物馆、高岭·中国村等人文资源,推出“从矿土到瓷器”的全产业链体验项目。

五、“一带一路”城市间文化在融合阶段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

结合景德镇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结构性困境与国内外城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成功文化交流经验与合作模式给景德镇带来的启示,不难看出,在文化传播理论中,今天的景德镇已经较高质量地完成了第一、第二阶段,并为迈向接纳与融合阶段做好了准备,基于此,提出本研究的结论如下:

5.1强化政策协同,完善交流机制与政策支持

5.1.1建立健全文化交流协调机制

设立统一的文化交流协调机构,是解决景德镇文化交流组织协调难题的核心。该机构负责统筹规划与国内外城市的文化交流活动,制定长短期战略计划,构建科学工作流程,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沟通协作,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搭建文化交流信息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沟通,提升工作效率。

5.1.2制定鼓励文化交流的政策措施

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各方参与文化交流。或可设立专项基金,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给予税收优惠,以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对陶瓷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的资金投入。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必须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审批部门及各环节流程,以保证项目落地的时效性,同时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专人专办。对与积极参与者,不论个人还是企业单位,都应予以表彰奖励,营造良好氛围。

5.1.3政策引导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资源丰富,应与企业共建合作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技术与创新产品;企业为其提供实践基地与研发资金,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应用。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先进陶瓷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自身创新与竞争力。

5.2推进文化产业升级转型

5.2.1 深入推进陶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需全方位发力以契合市场与时代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上,推动传统陶瓷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资源利用方面,加大纳米合成高岭土技术研发投入,缓解对传统资源的依赖,平衡资源开采、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三方的关系,实现资源高效合理利用,保障可持续性。同时,引导企业采用绿色环保工艺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推动产业稳健发展。

5.2.2强化文化创新与创意设计

文化创新和创意设计对提升景德镇陶瓷文化竞争力与影响力意义重大。加快推动科技与陶瓷文化的融合,文化创新上,鼓励现代科技与陶瓷文化融合,为陶瓷文化发展注入活力。利用3D打印技术助力陶瓷艺术家快速精准实现创意,制作复杂造型;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传承陶瓷文化遗产,建立数字博物馆,让更多人通过网络领略景德镇陶瓷文化。深入挖掘陶瓷文化内涵,结合现代价值观与审美观念创新表达,创作具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陶瓷作品,展现当代生活场景与人文精神,拉近陶瓷文化与现代人的距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创意设计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3文化品牌建设及输出的进阶策略

5.3.1借助外事活动与国际大展展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符号辨识度

积极参与国家级外事活动以及承办国际大展是景德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对景德镇的文化交流和城市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提高“景德镇制”字样在国家级外事活动中的曝光度,将中国非遗文化中的恰当符号与“景德镇制”陶瓷制品进行深度结合,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艺术创造力的同时引导西方市场重新认识中国符号,重讲中国故事。

承办国际大展,不仅推动陶瓷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还能吸引更多国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进一步提升景德镇的国际知名度和业界影响力,使其成为全球陶瓷文化交流的中心,让“千年瓷都”蜕变为“世界瓷都”。

吸收澳门建筑、西雅图涂鸦等全球城市文化精髓,借鉴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卡塔赫纳的彩色建筑、深圳大芬村艺术产业化等经验,突破当前"瓷都"的单一视觉定式,构建城市美学新体系,将城市空间转化为文化传播媒介,打造"一带一路"视觉文化新范式,向世界呈上另一张名片。

5.3.2提高与友好城市以及“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间的互动交流频率

景德镇与友好城市以及“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应频繁开展丰富多样的互动交流,让文化在互动传播的模式下加快融合速度及融合深度,通过互办文化展览、艺术交流活动、交换艺术家等多种途径,让艺术家们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更为今后有可能发展出具有文化融合后的全新特色的交流模式奠定基础。

5.3.3扩展海外文化中心,拓展“品牌”海外旗舰店的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景德镇也当进一步拓展国际影响力,积极布局海外文化传播与商业推广网络,扩展海外文化中心并增设“品牌”海外旗舰店,让中华文化以更多元的形式主动展现在全球大众的视野中,提高文化互动传播的的效率,促进文化融合。

5.4推动标准输出,抢占行业话语权

景德镇应当深刻认识到,标准输出对于提升自身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是极为重要的。应当积极申请“景德镇制”地理标志国际认证;主动组织国内外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与ISO的专业团队紧密合作,深入研究并制定手工陶瓷品质标准,如原材料选取、制作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到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为国际陶瓷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制定国际人才培养标准,这些举措都是景德镇在国际陶瓷行业树立权威的关键一步,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陶瓷领域的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刘芯妍,张艳虹.一带一路"背景下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14):2.

[2]《知乎》独特而悠久的“青花陶器”——荷兰代尔夫特蓝陶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708517

[3]《中国城市报》聚焦景德镇:瓷都耀千年 丝路焕新彩 20230914https://i.ifeng.com/c/8T4KonRUYNr

[4]《新华网》一带一路·中国故事丨跨越山海的瓷缘“协奏曲”20231012https://www.news.cn/politics/2023-10/12/c_1129913283.htm

[5]《中工网》文化中国行|釉越千年,瓷连四海 20250223https://news.qq.com/rain/a/20250223A026ZE00

[6]《人民网》江西景德镇|以瓷为媒,创建“东亚文化之都”http://jx.people.com.cn/n2/2022/0628/c186330-40014076.html

[7]《搜狐网》央媒聚焦!来自全国两会的景德镇声音20230313https://www.sohu.com/a/653515234_121106994

(景德镇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24SKGH07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