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双减”政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赋能及强化路径
摘要:“双减”政策自实施以来,对教育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探究“双减”政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赋能作用,并提出进一步强化这些作用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阐述了“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助力学生自我认知与成长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针对如何强化这些积极赋能,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路径,旨在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双减”政策;学生心理健康;强化路径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过重的学业负担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学习倦怠等。“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核心目标之一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与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理念高度契合。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剖析“双减”政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赋能,能够为更好地落实政策、优化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二、“双减”政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赋能
2.1 减轻学业压力,缓解消极情绪
在“双减”政策实施前,学生面临着繁重的作业任务和频繁的校外培训。长时间的学习、大量的作业以及激烈的学业竞争,使得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滋生。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双减”政策实施前,超过70%的中小学生表示学习压力大,经常感到焦虑。“双减”政策通过减少作业量、限制校外培训时间,为学生“松绑”。学生不再需要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作业和培训上,睡眠和休息时间得到保障,从而有效缓解了因学业压力导致的消极情绪。例如,某小学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将一、二年级书面作业清零,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学生的睡眠质量显著提高,课堂上的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2.2 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可以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阅读、绘画、音乐、体育等。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幸福感。以某中学为例,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涵盖了科技、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社团参加,在社团活动中,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许多学生表示在参与社团活动后,心情更加愉悦,对学习和生活也充满了热情。
2.3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增强社会支持感
在以往高强度的学业压力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习,与家人、同学和朋友的交流互动时间较少。“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有了更多时间与他人相处,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在家庭中,学生有更多时间与父母沟通交流,参与家庭活动,亲子关系更加亲密。在学校,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集体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研究表明,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心理调适能力更强,心理韧性更高。
2.4 助力学生自我认知与成长,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双减”政策减少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时间,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探索和发展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机会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特长,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例如,一些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了自己在组织协调方面的能力;一些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创造力。这种自我认知的深化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学生在自主选择和探索的过程中,也能够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双减”政策积极赋能学生心理健康的强化路径
3.1 学校层面
3.1.1 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学校应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在保证国家课程开足开好的基础上,增加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例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同时,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心理健康水平。
3.1.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做到有计划、有教材、有课时、有考核,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同时,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为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服务。针对“双减”政策实施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如学生在自由支配时间增多后出现的时间管理困难、沉迷电子产品等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2 家庭层面
3.2.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育儿观
家长要深刻认识“双减”政策的意义和目的,转变传统的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和品德修养。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发展方向,避免盲目跟风报班和过度施压。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假期计划,合理安排学习、娱乐和休息时间,让孩子在假期中既能放松身心,又能有所收获。
四、结论
“双减”政策从多个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赋能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减轻学业压力、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助力学生自我认知与成长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要进一步强化这些积极赋能效果,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协同合作,共同努力。学校要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家庭要转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加强亲子沟通;社会要完善教育资源供给,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任俊, 叶浩生. 积极: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6-111.
[2]王芳, 张宁.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03): 369-371.
[3]李镇西. “双减”之后,教育何为? [J]. 人民教育, 2021(20): 22-26.
[4]檀传宝. “双减”政策的价值、难点与教育观念更新[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0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