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路径探索

刘玉敏
  
云亦媒体号
2025年165期
泰山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通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社会实践强化、网络平台利用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实践路径,旨在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路径;课程体系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理论建构,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通过构建"理论阐释-价值内化-行为引导"的三维融入机制,不仅能够深化大学生群体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更能通过"三全育人"模式培育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战略型人才。因此,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融合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研究现状

杨益孜(2018)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融入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1]宋妍和于孟鲛(2019)发表了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思政教育内容创新的分析,突出了对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视和关注,为探索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提供了思路。[2]张琴(2021)探讨了“中国梦”对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改进,[3]而李占青(2021)则发表了关于“中国梦”指引下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改进模式的思考。这些研究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借鉴。[4]刘建军(2022)论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要求,特别强调了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相关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思政课教学的指导作用。[5]杨民元(2023)发表了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方法。[6]这些研究共同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与成效,以及学术界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动态。这些研究为大学思政教育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助于筑牢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根基。通过全面、深入地研习这一思想,青年大学生得以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理念和价值追求,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将这一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够切实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深入学习这一思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时代需求,明确个人成长的方向和目标。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案例。将这一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促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构建以这一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螺旋上升,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现状及不足

(一)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不足:

部分高校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方面存在差距,未能充分将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和课程教材。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学,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导致思政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处于边缘地位。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滞后

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实践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大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仍然局限在有限的课堂范围内,采用灌输式教育法,缺乏互动性和生动性。教学内容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及时反映新时代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导致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高校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合。同时,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发展机制也不够完善,影响思政教育质量。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设置。高校需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系统性优化思政课程架构。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等重要理论融入思政课程中,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推动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高校应积极推动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编写中。教材编写应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契合党和国家的教育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1.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高校思政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借助互动式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例如,可以制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三)强化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于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与有效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文化遗址,了解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内涵,实现从知识认知到实践行动的有效转化。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高校需与企事业单位等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着力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能够为学生开辟更为丰富的实践渠道,整合多元化的实践资源,助力学生有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例如,可以与当地的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去;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去。

(四)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1.建设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高校应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积极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创设多样化的互动交流场景,满足师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可以建立思政教育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和解读文章;可以建立思政教育论坛或社区等在线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互动。

2.加强网络监管和引导。高校应加强网络监管和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可以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行为;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与打击力度,完善整治机制,全方位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健康,为师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环境。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1.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高校思政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例如,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培训活动;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等。通过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思政理论教学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

2.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等实践基地进行考察和学习等。通过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起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五、结论与展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有效融合,对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推动作用。通过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强化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空间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等多方面的实践路径探索,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水平;还有助于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更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高校应继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还应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实践路径将这一重要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去。例如,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高校和机构的交流合作力度;可以进一步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等。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引导工作;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变化;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思政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益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48-49.

[2] 宋妍,于孟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5):143-144.

[3] 张琴.探究“中国梦”对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有效改进[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5):66-67.

[4] 李占青.“中国梦”指引下的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改进模式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8):227-228.

[5] 刘建军.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要求——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相关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03):4-10.

[6] 杨民元.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2023,(01):83-87.

本文系泰山学院2024年度泰安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名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泰安市大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与成效研究,课题编号:2024skx2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